马未都观复博物馆藏瓷赏析,每个都是精品,价值不菲!

2020-09-03 22:37:52 作者: 马未都观复博

金 三彩荷花牡丹纹银锭枕

长31.5cm;宽11.5cm;高11.5c,四面采用四种工艺,颜色以三色、双色、单色递减,正面白地黄花绿叶,缠枝牡丹;另面双色,池塘水禽;其余两面侧单色,一凸雕,一划刻。吊角线内收弧形。整器设色清新,纹饰栩栩如生。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金 磁州窑褐彩虎枕

长38cm;宽17.8cm;高10cm。瓷枕塑成老虎形状,虎眼圆睁,竖耳、卷尾伏卧,满身绘虎皮纹,全枕用彩绘手法,既抓住伏虎威猛的神态,又为模型脱坯提供方便,创造了成批生产的有利条件。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元 出筋荷叶盖罐

口径27cm;底径20cm;高33cm,器身满饰凸起弦纹,凸出的部分釉薄处显现洁白的胎骨,形成一条白线,俗称“出筋”,有意识地突出坯土的白度,衬托出青釉之美,别致新颖。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元 青花扁菊纹玉壶春瓶

清雍正 粉彩麻姑献寿盘

口径41.7cm;底径24.9cm;高9cm。雍正器物绘画题材中,以山水花卉为多,人物题材较少,故精品存世无多。此盆广口折沿,宽唇,口沿描金,弧壁腹,平底,制作规整精细,内绘麻姑献寿图。画工精美,人物面部略施脂粉,衣着勾勒细腻。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雍正 斗彩老子出关莱菔瓶

口径16cm;高45.5cm。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斗”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填彩争奇斗艳。莱菔瓶又名“萝卜尊”,撇口长颈、丰肩鼓腹,胫部内收,造型清秀挺拔。此瓶口沿及肩部饰如意云纹,颈饰吉祥纹,腹部主题纹饰绘老子出关图。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乾隆 外仿漆内仿金属器墩式碗

口径13cm;底径8.1cm;高4.6cm。墩式碗是源自于满族传统木质容器形制的一种碗式,清各代广有烧造。此碗弧壁,圈足,碗里满饰金彩,外壁施红釉,仿雕漆工艺,口沿剔刻一周回纹,腹部刻排列有序的锦纹,底红釉无款。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乾隆 霁蓝描金粉彩花卉大瓶

高64.7cm。尺寸巨大,器身呈六瓣,以委线分割,肩与胫部的对应如意纹凸起,丰满盈目。霁蓝深沉,足金描有数层纹饰,富丽堂皇,一派皇家风范。御窑厂的工匠们以超现实的写实能力,把芙蓉的妩媚、莲花的娇柔、牡丹的丰腴、菊花的清丽、梅花的冷艳、石榴花的亮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了皇帝的赞许。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乾隆 洋彩锁子锦地开光人物纹大盘

口径50.3cm;底径29.7cm;高9.6cm。此盘器型硕大规整,盘口外撇,盘内满饰锁子锦地,盘沿以蝙蝠、卷草纹做四处开光,分别绘有喜上眉梢、双骏纹饰,盘心开光内描画楼阁人物“吹箫引凤”,布局疏密得当,人物呼应自然。值得注意的是,盘身有铜丝扣口镶边,是外销瓷陈设时常见的保护方法。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口径7.4厘米;底径7.1厘米;高29厘米。青花瓷是种高温釉下彩。用钴料在瓷坯上绘画,再施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蓝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色调,扁菊纹饰常出现在与伊斯兰文化有关的器皿上,青花瓷的审美追求明显受波斯文化的影响。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洪武 釉里红玉壶春瓶

口径9.1cm;底径12.1cm;腹径20.5cm;高32.5cm。撇口,细颈,圆腹,圈足,整器施釉里红花纹,口内沿饰卷草纹,颈部蕉叶纹,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枝叶蔓卷颇具古韵,造型丰满,纹饰层次分明。为明洪武釉里红典型器精品。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永乐 白釉僧帽壶

口径19.5cm;底径7.5cm;高20.8cm。因釉面恬静莹润,白若凝脂,称之为“甜白”,强调其带给人安逸甜美的内心感受。此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一侧有鸭嘴状流,另一侧口沿至腹部有宽带形曲柄,因口部形似藏传佛教僧侣的帽子而得名。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卉梅瓶

口径5cm;底径11.4cm;高29cm。小口,短颈,丰肩,宽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瓶身绘折枝花果,有桃子、枇杷和石榴,近足处饰蕉叶纹。此瓶所用钴料即为典型苏麻离青,在景德镇无瑕的瓷胎映衬下,釉下青花青翠艳丽,枝叶花果满布铁锈斑,晕散自然。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弘治 黄釉碗(大明弘治年制款)

口径19.5cm;底径7.5cm;高9cm 弘治黄釉虽然是一种低温黄釉,稳定性却比其他低温釉要高,且透明度好。因呈色浅淡娇嫩,亦称“娇黄釉”。此碗口微撇,深腹,直斜壁,圈足,造型规整,通体施黄釉,釉色纯正,娇嫩淡雅。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