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兽皮草绳”到“放脚鞋”,社会风俗给鞋子带来了多少改变?

2020-09-03 22:34:53 作者: 从“兽皮草绳

说起鞋子,我相信每一个女生都是十分倾心的。如今全球闻名的鞋子开售便一抢而空,以至于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女人的鞋柜里永远少一双鞋。”足以说明对女人来说,鞋子是多么的重要。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鞋子也经过多次变化、修改、东西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各式各样的鞋子。如今我们穿鞋大多是为了让自己身姿更优美,但是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穿鞋是为了舒适还是为了防止伤害呢?

古人制作鞋子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又是因为什么引起的鞋子的变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鞋子的起源开始来聊一聊鞋子的发展变化。

一、女鞋与美足的前世今生

远古时期鞋子出现的非常早,据称在5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鞋子。样式十分简单,用几根草绳和兽皮缝制而成。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环境如此恶劣的时候,人们要与野兽斗争,抢下本属于野兽的食物,才能生存下来。

但人类却没有与兽类一样的强壮身体,在与野兽的搏斗中多半会受伤。而且人类的直立行走,脚所需承受的压力增大,受伤、磨损都是家常便饭。于是为了保护人类脆弱的双脚,鞋子就应运而生了。

但当时的技术受限,材料也很少,更重要的是人们对鞋子的认知也还不够深刻,于是采用当时最常见的材料:兽皮与草绳。既然是为了防止受伤的,自然也并没有区分男女款了。

秦汉时期到秦汉时期,鞋子的样式开始丰富起来。单底鞋称之为履,人们开始穿履,这种鞋子的材质、设计、做工都更加高端。鞋底一般用麻或者木制成,而且鞋面一般是丝绸,头部上翘。是一种非常正式的鞋子,与现如今的皮鞋一样。

《释民·释衣服》中曾记载“履,礼也,饰足以为礼也。”

足以见得履的地位。到汉代时,生活富足,丝履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了。

至于鞋翘的存在,是因为当时人们喜欢长袍裙子,尽管衣服十分亮眼,但是下摆常会被自己无心踩到,甚至摔倒造成笑话,上翘的鞋头就是一个经典的发明,用来拖住长长的裙边。

鞋翘的存在还有一个作用——保护脚。这个保护与远古时期的不一样。由于秦汉时期的鞋子大多的软布制作的,走路时会不慎磕碰了拇指等,鞋翘的存在也可以极大地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与如今最大的区别是,履是不分左右脚的,两只鞋子必须一模一样。如果不同,那就是鸳鸯鞋,而在当时只有贫民才穿鸳鸯鞋。

魏晋时期进入魏晋时期,时局动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下降了,而且当时处于乱世,物质缺乏、礼乐崩坏,国家提倡服饰由奢入俭,实用性比较强。秦汉时期流行的履自然便被淘汰了,丝质的鞋子虽说舒适,可是耐磨性差,木屐以极强的耐磨性取得了大家的欢心。

木屐是一种两齿的木质底鞋,没有过多的装饰,设计十分简单,走起路来声音比较大。后来,木屐还流传到日本,成为搭配和服的一个重要部件。魏晋时期的木屐已经开始区别男女了,男款为方头,女款为圆头。

唐朝唐朝是一个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在鞋子上也有所体现。原本靴是游牧民族所穿,长筒靴很适合骑马、长途跋涉、对腿部的保暖更是其他鞋子无法做到的。

所以一开始,长靴被引入了军营,战士们长期穿长靴。后来慢慢流入民间,鞋子的设计引起了人们的喜爱,由于长靴是军营的专用,于是民间便设计稍短一些供人平时穿,成为短筒靴。

但南方气候湿润,频繁下雨,靴子的实用性不强,反而草鞋更加适用。当时的草鞋不仅防雨防滑,而且造型也是很时尚的,而且价钱也不贵,可谓性价比最高。

宋朝北宋初年,一些宫中有身份女性就开始缠足了。不过缠足的目的是为了模仿李后主的舞女,当时的舞女舞姿曼妙,缠足之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引起了一批北宋女性的效仿,民间女性不缠足。

据《宋史·五行志》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说明当时的女性已经开始缠足了,已经变形的脚自然与原来的鞋子不适合,而且缠了足的女性行走十分不便。

但当时流传的缠足并没有伤筋动骨,她们只是为了让脚更纤细。缠了足的女子一般都穿弓鞋,弓鞋的鞋底多为木质,且形状弯曲如弓,并因此得名。到南宋初年,缠足从一种追逐潮流变成了一种社会风俗。这种病态的审美逐渐得到很多人的认可,男性们也逐渐开始认为小脚才是美。

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国家,蒙古族生性豪放,女子也不例外,她们十分爱骑马,所以马靴十分盛行。靴袜之间可藏一把刀用来防身。这是蒙古族人多年来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而且为防止阴天下雨、下雪打滑,她们还在靴底装有钉子,实用且简单,这也就是马丁靴的前生了。

明朝元朝时期的蒙古族人并不以小脚为美,所以即使宋朝时就已经开始流行的缠足,在元朝时并没有发展。但到明朝时,缠足的风气开始越发盛行,但当时作为一种阶级制度被实行,只有比较有地位的女和公主才能缠足,民间也有人偷偷缠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