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批评人,常用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在《论语》中。
《论语.公冶长》中有宰予昼寝的故事,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责骂他朽木不可雕也,实际上这句话孔子想要强调的思想就是,有些事情不要光听他说,而是即便是听他说了以后,也要小心翼翼的去观察求证,这样才能够得到最正确的答案。然而孔子没有想到的就是,因为他这一席话,宰予却被打成了负面典型,然而翻开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宰予在孔子的门徒之中地位很高,后世还曾经多次追封,并将他列入孔庙十哲之中。
毫无疑问,相对于颜回、曾参这些弟子,宰予并不是一个省心的弟子,史书上有关他生平的经历很多,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爱提问题,而且所提的问题多半都刁钻古怪,即便是以老师孔子的学问,也需要仔细琢磨一番以后才能解答出来。
有一次孔子和宰予不知道怎么就讨论到了“三年守孝”这个问题上,我们都知道儒家是最讲究礼节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生养的父母而言,在父母去世以后,子女应当守孝三年,头不梳脸不洗,以表示对父母的哀悼,但是宰予却认为,三年之礼应该被废除,改为一年之礼。
理由也很简单,宰予认为,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应该是自己恪尽礼节,然而守孝三年的情况下,时间太长了,如果三年不学习礼仪,那么三年以后礼义也就会被丢弃,三年不奏乐,音乐也会崩坏,因此宰予主张守孝一年,结果就是这样一番话,孔子几乎哑口无言,只能任由宰予随性妄为,但是背后却评价宰予“不是仁人君子”。
另外宰予还提出问题,一个仁者掉井里了,去告诉另外一个仁者搭救,如果不救就是不仁,而如果去救自己也会生死,那么救还是不救,孔子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却说宰予这个问题问得太刁钻。
其实从这一系列的问题上也能看出来,宰予的问题多数刁钻,但仍然是合情合理,尤其是面对复杂人性的时候,一味的苛求道德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然而宰予也因为这些行为在孔子心目中评价不高,但是在历史上却给予了宰予真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