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就能打败匈奴,而汉却要和亲,难道汉朝的实力还不如赵国吗?

2020-09-05 14:26:45 作者: 赵国就能打败

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以农耕为主,北方地区则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由于双方相邻,经常发生摩擦。中原文明相比游牧民族要发达得多,武器装备也更加的精良,但是游牧民族通常机动性非常强,抢完就跑,使得中原王朝头痛不已。

游牧民族

在这个过程中,中原王朝会采取不同的手段来针对这些游牧民族。其中,最让人感到窝囊的,相信很多人会认为是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在此之前,中原王朝对匈奴的战绩,几乎都是胜利者的姿态,即便是在战国时期,仅凭赵国一家之力,就能打得匈奴闻风丧胆。难道说,汉王朝的实力已经退步到连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也比不上的地步了吗?汉之前的对匈奴战争,几乎都是以中原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赵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相邻,自然少不了受到他们的侵扰。就在赵国实力不断下降,快要被挤出战国七雄之列的时候,赵武灵王横空出世,对赵国的军队做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胡服骑射。自此之后,赵国实力大增,不仅对威震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诸侯中也重新建立了极高的威望。

到了战国后期,赵国在经历过长平之战后,实力早就大不如前,但在名将李牧的指挥之下,北方游牧民族仍然被打得落花流水。

秦始皇统一天下,成为了中原的一个皇帝,他派出蒙恬北击匈奴,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同时修筑长城,真正的做到了让胡人闻风丧胆的地步。

李牧

由此可以看出,汉王朝采用和亲政策,确实让人觉得挺不舒服的,但是这恐怕是刘邦的最佳选择了。

汉王朝的和亲政策要从刘邦剪除异姓王说起。那时候汉王朝刚刚建立,天下有不少的异姓王,这些异姓王是刘邦心中的一根刺,他朝思暮想的就是如何剪除这些异姓王。

在他实施他计划的过程中,韩王信造反了,他企图与匈奴合作,共同攻打刚建立的汉王朝。刘邦自然不会任由事态的发展,于是亲率大军剿灭韩王信和匈奴的军队。

面对匈奴和韩王信的大军,前期汉军可以说是势如破竹,连战告捷。这时候刘邦却犯了浑,中了匈奴的诱敌之计,轻敌冒进,被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

但即便如此,匈奴仍然无法拿下刘邦,在刘邦的大谋士陈平的计策之下,汉军终于脱困,刘邦也平安地回到了京城。

经过此役之后,刘邦看到了匈奴的强大,于是采用和亲政策。而这种政策一直沿用到汉武帝时期,在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带领之下,这种和亲政策才终于结束。

白登之围

那么,刚刚建国的汉王朝实力真就不如匈奴吗?

我看未必。刘邦虽然剪除了一些异姓王,但是实力仍在。汉初三杰都还在,只不过形势有一些不同。

丞相萧何那时候还在,变故发生在韩信和张良身上。首先说张良,张良自汉王朝建立之后,就进入到半隐退的状态,加上体弱多病,已经很少为刘邦出谋划策了。但是,虽然缺了张良,陈平这个时候已经成长起来了。陈平的谋略实际上并不比张良差,只是在谋略的领域上有些不同而已。

再说韩信。那时候韩信被贬,刘邦本来就担心韩信功高盖主,这时候更加不可能再启用韩信了。但是即便缺了韩信,汉王朝的实力仍然很强,像樊哙、灌婴、周勃等等都还在,而且,最让人忽略的就是刘邦本人。刘邦本人其实也是一位军事高手,只不过被韩信和项羽的光芒掩盖了而已。

在经历了白登之围后,刘邦对匈奴有全新的认识,但并非是惧怕,只不过是不愿意耗费国力再打了而已。

中原大地经过楚汉之争,人民早已疲惫,再也经历不起一次国家级的大战了。再加上,匈奴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如果是正面战争,汉王朝自然丝毫不惧,但是怕的是不断的侵袭和骚扰。刘邦正是看到了这两点,所以宁愿选择屈辱的和亲政策。

刘邦

再者,刘邦所面对的匈奴,已经不是战国时期和秦始皇时期的匈奴了。

早期的匈奴,只是单纯的游牧民族,抢点东西就跑。但是就在楚汉战争之前,匈奴出了一位整个匈奴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君王——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无论在谋略、军事等方面,都丝毫不输于刘邦,而且这个人还心狠手辣,因为他的单于之位也是通过弑父得来。

冒顿当上单于之后,致力于强大匈奴。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南吞楼烦,征服了北方的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诸国,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

从此之后,匈奴拥有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可以说,他所经历的战争,丝毫不亚于刘邦。

冒顿单于

所以,无论是赵国还是秦,他们所面对的都是各自为战的散沙式游牧民族,而刘邦所面对的是一代天骄所带领的由游牧民族组成的大一统王朝。两者本就不能同日而语。

而在经过冒顿单于的统领之后,匈奴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刘邦能够战而胜之,足以说明当时汉王朝的军队战力很强。只不过他们面对的是游牧民族,要彻底消灭,非一朝一夕能够办到,这才有了汉王朝近百年的和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