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以柔和奉行道义,以强硬亮出底线

2020-09-05 17:28:57 作者: 《孙子兵法》

一、

人,不要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是人生的道义;更不要惧怕比自己强大的人,不要在比你强大的人面前显示柔弱,这是人生该有的态度。

如果一味的软弱和谦让,会让对方误以为你没有底线,要让他知道你的原则在什么地方,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没有人会同情一个弱者,大多数人只会佩服一个强者,特别是对于欺软怕硬的人。

《菜根谭》之中说: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

对待善良的人应当多一些宽容,对待凶恶的人应当更加严厉,对待庸碌平凡的人,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宽严互存。

在郑文公时期,郑国作为一个小国,处于两个大国(晋国和楚国)之间,在外交关系上颇为复杂,所以需要经常周旋在各个诸侯国之间。

郑国有时为了生存,就要学会察言观色,甚至对晋楚两国顶礼膜拜,对远一些的齐、秦还要不断周旋,这对郑国的外交智慧也是极大的一个考验。

有一次晋灵公在郑国的地界上进行一次诸侯会议,但是在会见过程中唯独没有召见郑文公,明显的表露出于对于郑国的不满。

这个时候,郑国的执政大臣子家便派人送给晋国一封书信,在信中先是将郑国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又分别叙述了前后几次拜访晋国的事情。

而信中的重点内容则在后半部分,大概意思是说:郑国也不是像陈蔡那样的小国,而是一个有经济以及军事实力的国家,晋国虽然具有使郑国折服的愿望,但是没有灭郑的力量,在礼节上面,我们郑国已经对贵国仁至义尽了,如果晋国还保持敌对的态度,那我只好集中兵力等待决一死战。

当晋国的赵宣子看了这封书信之后,思虑之下与郑国选择重新修好。

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非常明确,晋国最初表现敌对的态度时,郑国虽然作为一个小国,但是也摆正了自己的立场,并且义正言辞的说:我们对您顶礼膜拜,而且在诸多小国之间,没有哪个国家比我们对您更有诚意了,如果您选择友好相处,那我们就化干戈为玉帛,如果你还保持这种敌对的态度,那我们就兵刃相见。

也正是这样强硬的态度,立刻改变了晋国对郑国的敌对方式。

当时郑国虽然是小国,但是具备一定的经济和战略力量,郑国站到哪一边,哪边就有了称霸的基础,如果郑国选择与其他国家保持一致,那么对于晋国的威胁可想而知,所以当郑国义正言辞的摆出态度时,晋国也选择了妥协。

二、

当一个弱者遇到相对强势的对手时,一味退让的软弱,只会换来对方的得寸进尺,在自己拥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上,适当地亮出自己的底线,才会让对方望而生畏。

人生需要用柔和的态度去处事,但是在遇到某一些特殊情况时,柔和反而是一种放纵。

而且在生活中,当你遇到了欺软怕硬的强势之人,适当的以强硬的态度去回击,反而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正如我们开篇所说,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是靠博取同情换来的,而是自己摆在台面上的实力与强硬态度。

这不仅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处事态度,也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合理解决问题的有效技巧。

经历一些事情之后你会发现,在与人相处时可以与大家保持相敬如宾,但是也要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刚毅。

因为生活中不仅仅是君子,也掺杂了很多小人,小人喜欢的是别人的软弱,惧怕的也是别人的刚强。

在一个相对不那么清澈的水域里面生存,就要有一些吞掉渣滓的霸气。

《孙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话叫做: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所以,要用政治教育士兵,用军法整治部队,这样才能战必胜攻必取。

“柔和”与“强硬”两种态度,不是人生的死板教条,而是遇到不同状况下的合理手段。

就拿柔和来说,上善若水的柔和态度,是能够让我们在别人面前保持谦下,以空杯心态获得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不分场合的谦让反而是一种放纵。

所以在某一些应该强硬的场合下,强硬也是一种合理的手段。

你要把柔和与强硬当做两把工具,在不同的状况下就拿出来不同的工具,而不应该偏执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