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失踪悬案,原来与张三丰有关,难怪永乐帝苦寻他13年

2020-09-05 23:38:13 作者: 建文帝失踪悬

张三丰道成下山云游,在世间与许多人结缘。在明朝苦寻他的十几位帝王中,他与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也称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的缘分最深,因果纠缠最多。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皇太孙,明朝的第二位皇帝,继位仅四年便被燕王朱棣起兵夺位,在“靖难之役”失踪,成为历史悬案。据《明史·恭闵帝》记载:“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建文帝)不知所终。”

关于建文帝的失踪,因正史未见详载,一直是个难解的历史之谜。《明史·恭闵帝》中只留有这样的记录:“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但参照其它史料,相互佐证,却可略窥这一历史谜团的真相。据《大理古佚书钞·张三丰入滇记略》记载:“明洪武十七年,洪武求张三丰入朝佐政,三丰知而遁云南。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太子逝,太祖托佛灯访三,得之,托扶皇孙允炆。三丰化名玄素,入滇。得僧大云禅师入京,洪武托以身后重任,共扶允炆。二人婉言谢之。洪武苦求,诺炆遭离难时,可着僧装入滇筹事。”而据《大理古佚书钞·应文和尚》记载:“其师大云禅师。大云本南中第一僧。洪武二十五年,与玄素入京参洪武,暗扶皇孙。并制铁箧,内置三僧衣,度牒。建文靖难出走,皆依其计而走云南。会七隐于点苍,居于兰若。朝诵愣严,夜读诸经,来往于苍洱。”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稍微理清这一历史悬案的脉络:朱元璋因怕年幼的皇太孙继位后皇权不稳,曾在死前托付张三丰和大云禅师“共扶”朱允炆,但遭“婉拒”,不过因朱元璋“苦求”,张三丰、大云禅师答应“炆遭离难”时帮忙化解。因其时张三丰已修成大道,能预知建文帝将遭到的劫难,因而早准备好“内置三僧衣”和“度牒”的“铁箧”,让建文帝遇难时“依其计而走云南”。后来建文帝“隐于点苍”,在兰若寺出家为僧,踪迹主要在云南苍洱一带。

史称永乐帝的朱棣应是怀疑建文帝未死,且与张三丰有关,因而他派人苦寻张三丰13年,虽是因他崇敬张三丰,想向他渴求长生之道,但应也另有目的,就是想通过张三丰找到建文帝;甚至他派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下落。据《明史·胡濙传》记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为了找到到张三丰,永乐帝可谓是下了血本。据《明史·方伎》记载:“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濙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永乐帝如此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大费周章,显然是为了让张三丰感受到他的诚意,露面一见,可惜有些事不能强求,讲的是缘分。比如建文帝,危难之时,张三丰愿意出手相助,说明他是有缘之人,他后来的出家修行,也许本就是一种注定的缘分。而已修成大道的张三丰,愿意驻足世间,不断与有缘人结缘,可能也是他云游世间的使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