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搭建厕所都要亲自过问的诸葛亮,真的高明吗?

2020-09-06 22:34:04 作者: 连搭建厕所都

《三国志》中有个情节是很有意思的。

魏蜀交战,诸葛亮的使者前去与司马懿交涉,司马懿不问军政大事却关心起了诸葛亮的饭量,使者回答,丞相一天大约吃三四升米。

诸葛亮一天竟要吃三四升大米,在现代人看来绝对是大胃王了。然而这其实是种误解,汉代的一升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三四升大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斤多。

一天一斤多大米,对现代人来说当然是足够的,然而对古人却远远不够。古人运动量大,牛奶、肉类、水果等副食品极少,更不会没事就点杯高热量的奶茶喝,按照《汉书》的记载,那时的成年人一天要吃大米1.7斤,而士兵则高达2.4斤。所以,诸葛亮一天吃一斤米,饭量是远低于普通人的。

司马懿接着又问了,诸葛丞相工作情况如何呀?使者答:

“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连处罚军士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这也反映了诸葛亮是一贯的事必躬亲的办事风格。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在《三国志》中是记载很多的,《诸葛亮传》就记载:

“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魏略》中记载:

“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

那么诸葛亮的“细”、“总”到了什么地步呢?

“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

“圊溷”就是厕所的意思,诸葛亮作为丞相——蜀汉政权的一把手,不但要管军政大事,连官府营造、桥梁道路建设、安营扎寨甚至搭建厕所这种微末小事都要一一过问,确定具体施工标准。

如此事必躬亲,虽然诸葛亮自己是鞠躬尽瘁了,可对蜀汉大局来说,是不大可取的。

诸葛亮在世之时,蜀汉还未到人才凋敝的地步,他手下有大把的能人。

比如魏延,文武皆备,在刘备时屡次被破格提拔,表现非常突出,后来更是被任命为镇守汉中的大将,足见刘备对他的认可。

到了诸葛亮时期,魏延就蔫了,再也没有能独当一方。

如果街亭之战中诸葛亮委派的是魏延而不是马谡,那第一次北伐的结局或许会很不一样。

再比如李严,他与诸葛亮同是托孤之臣。按照刘备的安排,是要诸葛亮在内辅佐刘禅处理政务,由李严在外统管军事,负责对敌。

这个安排有点类似孙策托孤中周瑜与张昭的分工。但是,诸葛亮却没执行好这个安排。他先是削了李严的兵权,调汉中负责后勤工作,后来又借运粮事件把李严废为庶人,自己亲自抓起了后勤事宜,“木牛流马”就是他管后勤之后的发明。

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样“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是非常不科学的。就算诸葛亮能力再突出,他也不可能是全才,未必及得上各领域内的专家。就算他是千年一遇的全才,他也不可能有精力去管理所有的事务,何况他要管理的是一个国家。

这种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也会产生诸多恶果。

一方面是不利于培养人才。刘备在用人上是非常有气量的,一遇到人才必然是连呼“如鱼得水”,共进晚餐之后“抵足而眠”,然后委以重任,为蜀汉培养了大量人才。而诸葛亮主政期间,在人才培养上建树不多。试想一下,啥事都要等老板来决定,你再有才也显不出来。

另一方面,效果也未必好。史书上对诸葛亮治蜀评价颇高,然而龙马君总觉得这更多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肯定,其治蜀的真实效果可能未必好。

《诸葛亮传》中说他“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说明诸葛亮治蜀时刑法严峻,民众负担极重。民众无怨,是心悦诚服还是因为惧怕严刑峻法而不敢有怨,就很难说了。

蜀国灭亡之时,总共才94万人口,倒有10万兵,4万官吏,也就是说平均六个人就要负担一个官吏或者士兵。这样的人口结构,蜀国要是不民不聊生,那是不太可能的。

西汉有位叫丙吉的名臣,他当丞相时,大街上碰到两帮人斗殴,死伤惨重,丙吉正好经过却不闻不问。旁人责怪他,他说,斗殴死人自有长安令处理,我作为丞相只要年底考察他们的政绩功过就可以了,不用过问这些小事。

这其实是非常高明的,放小才能抓大,抓大才能集中精力解决根本问题。反观诸葛亮,事必躬亲鞠躬尽瘁,精神固然可嘉,于蜀汉全局却不一定是好事。

欢迎关注,与龙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