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在我们的印象中,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途中。诚然,苏轼命运坎坷,仕途不顺,连他自己都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自嘲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画像)
但是,苏轼的仕途也并非一直处于低谷,他的人生也曾有过高光时刻。那是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由于哲宗皇帝年幼,所以由高太皇太后(宋英宗皇后,宋神宗之母,以下简称为高太后)临朝听政、主持大局。
与宋神宗不同,高太后是坚定的保守派,所以她掌控朝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王安石变法,重新启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作为保守派代表人物的苏轼由此东山再起。
(苏东坡剧照)
1085年8月,苏轼由团练副使(无实权,宋朝常用以安置贬降官员,宋哲宗定为从八品)复任为朝奉郎知登州(正七品),四个月后,苏轼又以礼部郎中(从六品)身份从地方被召回到中央。不可思议的是,在朝仅仅半个月,苏轼就被改任为起居舍人。这个起居舍人虽然也是从六品,但工作性质非常重要,专门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是真正的天子近臣。
这还没完,短短三个月后,苏轼又升任为中书舍人兼知制诰(正四品),五个月后,再升任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苏学士”的称谓由此而来。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个职位那就更重要了,是专门负责撰写国家重要公文和圣旨的,比如册封皇后、皇子,以及与外邦的外交信件等,相当于皇帝的御用笔杆子。
(苏轼)
由从八品的团练副使到正三品的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样的升迁速度,实在是史上罕见。我们不禁要问一句:
凭什么呢?
这个问题,史书中其实是有答案的。
《宋史·苏轼传》记载,苏轼在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高太后曾问他:
“年前你官居何职?”
苏轼回答:
“团练副使。”
高太后又问:
“现在官居何职?”
苏轼心想,这不是明知故问嘛,但还是恭恭敬敬地回答:
“翰林学士。”
高太后接着问:
“那你知道你为什么升迁如此之快吗?”
苏轼心想,原来是要向我讨人情啊,于是回答:
“那都是仰仗太皇太后的赏识。”
但高太后说:
“与老身无关。”
苏轼皱皱眉,回答:
“那就是皇上的恩典。”
高太后仍说:
“也不对。”
苏轼不明所以,只能说:
“莫非是有老臣推荐?”
可高太后还是说:
“并非如此。”
(高太后画像)
苏轼慌张了起来,赶忙说道:
“微臣虽不足取,但万万不敢找关系走后门,通过旁门左道的途径升官。”
这时候,高太后才不再卖关子,说:
“其实,这是先帝的遗愿。先帝在时,每当吃饭时突然停下筷子,必定是在欣赏你的作品,每当诵读你的文章,先帝必定赞叹:‘奇才!奇才!’只可惜,没有机会重用你……”
言到此处,高太后和苏轼双双落泪,悲痛不已。
读到此处,相信很多读者会提出质疑:
苏轼一生仕途不顺,不都是拜宋神宗所赐吗?怎么又说如此赏识苏轼呢?
(宋神宗画像)
其实,不然。史料记载,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次宋神宗在读偶像李白的诗,大为赞赏之余,问身边侍者道:
“我朝之中,有谁可与李白相比?”
侍臣回答:
“苏轼可与李白相比拟。”
没想到,宋神宗却摇摇头,说道:
“你说得不完全对。朕以为,李白虽有苏轼的才气,却无苏轼的学问。”
言毕,脸上尽是骄傲之色。
由此可见,在宋神宗心中,苏轼是超越李白的“千古第一才子”,是整个大宋王朝的骄傲,他不重用苏轼,只是因为他支持变法,必须打压保守派,再加上苏轼确实过于敢怒敢言,触了龙鳞。而实际上,宋神宗对苏轼是推崇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