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探幽——以黄帝为首的古帝体系是如何被创建起来的?

2020-09-07 13:26:39 作者: 古史探幽——

虽然我不赞同将古代传说人物与考古发现挂钩,但对这些人物的形成历史还是很有了解的必要的。只有对这些传说人物的历史了解了,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住我们民族发展的脉络。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炎黄子孙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黄帝是我们民族的共祖,也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念念于心的。所以对黄帝的研究也是经久不衰。

我们今天可见的最早文字材料就是出土的甲骨文,其后就是形成于两周期间的先秦文献,大多数成型于战国时期。而且传到今天的也是经过后世各代学者整理过的。

汉以后形成了儒家独大的局面,非孔孟所传之经往往被各代学者视作异说杂论,敢于离经叛道者实属罕见。我们今天看到的《逸周书》与《尚书》实际上在先秦统称为《书》,是周王室的各种政令及人事公文等的记载,数量庞大,而且是一篇一篇的,《尚书》最早只是称作《书》,从传世文献的角度算是比较古老的一部著作,我们讲《逸周书》的时候有提到过,按照李零先生对古史典籍的总结,每一篇其实就是一部“书”。

不过经过“孔子删书,断自唐虞”,这么一折腾,就剩下不到百篇的《尚书》流传下来,其他被整理进《逸周书》,而《逸周书》未被列入儒家的四书五经里。所以并未受到很大的重视,不过我们今天来看,《逸周书》无论史料价值还是历史学价值都是非常大的。

文献上最早的黄帝就是出现在《逸周书·尝麦》中,我们在【先秦文献整理及黄帝最早的出处】文中有过讲述,此处不再赘述。

战国以降,历经战乱的人民,渴望和平,渴望统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大一统这个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形成。人们对上古帝王的追述也成为了现实的需要,于是诸子百家纷纷亮相,用自己对那个遥远年代的记忆的理解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古帝体系。

限于篇幅,本文只谈一部分,后文再继续讲述。

《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们知道,文献中古帝王的事迹均是转述而来,《左传》成书年代大概在春秋时期,但我们自然不能认为这是春秋时代才有的观念,口耳相传的很多记忆均以不同方式一直流传下来。

这段话如果单看这一句,似乎就是描写了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几位古帝王。但这样去解读文献肯定是错误的,脱离开前后语境去下结论无异于盲人摸象。

根据后文我们知道,实际上这段文字只是引子,引出来后面少皞以“鸟纪”的事情,而通过后面少皞司启和司闭等描述,这其实是描写的一种纪年规则。代表着东方民族的少皞根据几种鸟的出没来进行四季的划分。

那么类推其他几位帝王应当也是如此,分别根据”云“(气候)、”火”(山火)、”水”(水位)、”龙”(蛇等动物)来判断季节,也就是所谓的”物侯历”。

具体内容与本文主题无关,我们另文再述,从这段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信息呢?

殷商鸟纪示意

我觉得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①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有着不同的历法体系

②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五个族群是人们记忆中最发达的

③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没有顺序高低之分

④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几个族群的记忆在当时还很完整

⑤在这个时期也就是昭公十七年(春秋中期)时候还没有形成后世的五帝系统,黄帝的至尊地位也尚未形成。《左传·昭王十七年》中这五个帝王与《逸周书》中的略有不同,《逸周书》中是以五方神的形式存在的,无共工,有颛顼。这层关系虽然有些微妙,其实也不难理解。颛顼整体上属少皞东夷这一支。颛顼与共工的战争被传说的有些惊天动地,但其实是上古记忆流传过程中的一种变化而已。两个族群应该爆发了战争。

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述五帝这个记忆的年代应该是早于《逸周书·尝麦》中的五帝的。《逸周书·尝麦》虽然是西周文献,但其上神的体系显然是融合了殷商信仰体系的内容。不过黄帝应该是周人所加,从目前各种文献所示,殷人是没有黄帝这个人物信仰的。

殷商太阳祭祀

之后战国时代五帝体系开始形成,至两汉时期我国的古史体系才完整建立了起来,后世虽有增补,但基本上没有变化。虽然古史体系成型于周代,但其内容自然不会是周人或者战国人向壁而构的了。这里面跟殷商的信仰体系有多少关联呢?与夏人和其他族群的信仰体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后面文章会娓娓道来,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