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月中旬,在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都会举行一个盛大的节日——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当地人认为,在四月初八浴佛节(即佛诞日)过后,被沐浴过佛祖的圣水泼到身上,将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这个节日就来源于南传佛教的历史中,当地人信奉的佛教就叫作南传上座部佛教。那么,什么是南传?什么是上座部呢?
南传&北传
南传与北传的称谓产生于古印度,在于区别所处地理不同、最终形成不同系统的佛教体系。
公元前6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诞生,并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不断发展;公元前2世纪,在印度,支持佛教的孔雀王朝被其大臣普士亚米多罗推翻,之后建立了信奉婆罗门教的巽伽王朝。
巽伽王朝对佛教采取了打击行动,毁坏寺院、迫害僧侣,佛教徒被迫逃亡,分别逃向印度的西北部和南部,并在这两个地方继续佛法的弘扬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佛教系统,并根据地理上的南北之分,分别称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
印度佛教从本土北部出发,经丝绸之路传至我国汉民族地区,之后又传入藏民族生活区;从本土南部出发,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地区,之后传入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因此,从地理上区分,汉、藏佛教归属于北传佛教,而上座部则归属于南传佛教。
作为印度佛教向外传播的产物,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同根同源,在基本教义上并无不同,但在戒律、经典等方面则有着很多区别。
上座部&大众部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称谓也产生于古印度,没有下座部,与之对立的被称为大众部。
佛陀灭度100多年后,因为主要对戒律理解的不同,印度佛教徒分裂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大概可以理解为上座部属于保守派,其信众坚持原汁原味地保留佛陀制定的戒律;而大众部属于改革派,其信众认为因为时代的不同,对佛陀制定的戒律可以灵活调整,适应发展。
派别的分裂导致了后续发展教义的不同,至公元1世纪,印度佛教逐步演化成了两大体系:以上座部为主的小乘佛教和以大众部为主的大乘佛教。
从教义而言,南传佛教属于根本上部座,又称上部座佛教。此外,又因南传佛教从公元前1世纪便把巴利文翻译传播佛教,故又称巴利语佛教。
小乘&大乘
佛教并没有大小乘之分,只有修习方法不同。大乘小乘是北传佛教徒为了以示区别而起的称谓;后世研究佛教的学者为了方便区分,也沿用了这个称谓。
南传佛教坚持佛教应保持最初的原始教义、修行方法和本身特色,注重个人修行;北传佛教则主张多参与社会活动,适当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普度众生。
流传至今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依然保留着佛陀时期的许多特色,是目前为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佛教古制的派系。其特征在于严守佛陀制定的戒律,保持原始佛教的传统。
1
首先,南传佛教始终坚持佛陀的原始教法是纯正完美的解脱之道,保留了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教义。
2
在戒律方面,南传佛教坚持遵守佛陀制定的原始戒律,并不随意废除、窜改及删改佛陀的戒律,认为应该无条件遵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所教导的法。
3
对佛法态度方面,强调佛陀教法的纯洁性以及上部座佛教的传统。上部座把释加牟尼视为教主。
4
南传佛教的僧侣坚持依照原始僧团的传统修行,保留原始僧团的面貌。
以律、经、论三藏为根本理论,以最原始的修行方法作为基本修持的南传佛教提倡简单生活,严格遵照佛陀的言教以及佛弟子行持修行,甚至依旧坚持着佛陀时代托钵乞食、剃除须发、结夏安居、半月诵戒、每日一餐、不碰金钱等等清规戒律,保留了原始僧团的传统。
这样的南传佛教不仅传承了佛教文化,同时也让我们能够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以最古朴、最直观的方式领略到佛教原始文化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