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战国后期名将,因长平之战后一次活埋赵国40万降卒,而留下千古骂名。但处在白起那个时代、那个地位,为了保证秦人“大出天下”的愿望得偿,除了杀降,他还有别的选择吗?
降卒人数庞大,后勤不堪重负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秦军攻击韩国上党,上党军民15人集体投降赵国。随后,赵国大将廉颇率30万赵军南下长平与秦军对峙,至当年九月秦军胜利之时,大战已历时半年。
在此期间,秦昭王征发国内15岁以上男子悉数来到长平,用来阻绝赵国援军和粮草,数十万青壮年猬集于此,每天耗费粮秣数以万计,即便秦国富甲天下,也感到十分吃力。随着赵军投降,需要供养的人口将近百万,后勤保障已经难以承受。
降卒饥饿日久,无粮必定生乱
赵军主将赵括之所以最后下令死战突围,就是因为军营中粮草消耗殆尽,士卒饥饿难耐。最终,赵括被秦军射杀,40万赵军被迫投降。此时,这些人已经绝粮46天,全靠杀战马、煮皮带等极端手段和忍饥挨饿才存活下来。
吃饭,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唯一需求,也是最看重的需求。如果不能喂饱他们,那这40万赵军随时可能变成40万头噬人的猛兽。实际上在投降之前,其中就已经有人暗中杀食自己的战友了。
秦赵相持日久,不能放虎归山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军力大增,赵军也成为战国七雄中仅次于秦军锐士的劲旅,是六国中唯一以同等兵力战胜过秦国大军(阏与之战)的精锐之师。如果放任这40万赵军逃归,那秦赵决战无疑至少要再打一次,而且胜负难料。
养不起,留不得,又放不得,最终随着白起一声命令:“赵卒反复无常,一定要把他们杀光,以绝后患”。40万降卒被诱入长平附近一个叫“杀谷”的深谷中,秦军伏兵尽出,箭射火烧,土石俱下,将这些手无寸铁的降卒全部活埋,仅留下240名少年回国报信。
国君一言不发,无奈自行抉择。
据说,白起下令杀降前,曾经派人回咸阳向秦王和相国范雎问计,但他们二人不是闭门不见就是闭口不语。领导一言不发,就是最大的意思,白起领会了这个意思,也执行了这个意思。但此举毕竟有伤天和,惹起了天下非议,在白起心中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阴影。
长平坑卒的暴行后,白起屡次称病拒绝率军出征,秦军围攻邯郸不克,又被窃符救赵的信陵君率领大军围攻,节节败退。秦王痛恨白起屡次抗命,派人将其遣出咸阳,后来又派使者赐剑,令白起自裁。白起引颈就戮前说:“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