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为何坐视藩镇做大?

2020-09-07 23:39:40 作者: 开创开元盛世

下令让边疆的节度使开始自行招募兵勇,称作“健儿”。招募的这些士兵都提供田地屋宅,待遇优厚,所以选拔条件很高,都是“丁壮情愿”的人。又给钱又给地,还给房子,一时间边疆的军队的战斗力也和中央的彍骑一样,大大提升了。

彍骑和健儿的粮草装备都由朝廷提供,而且待遇优厚,这样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这样做的前提则是开元盛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开元盛世之时“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粮食堆在粮仓里,吃不完而腐烂掉的都有很多,大唐帝国可以说是资产雄厚。

随着募兵制的推广,李隆基操作的另一个巨大的变革,节度使制度也开始推广了。

前面已经提到过,唐帝国统治疆域极为广大,边疆却外敌环伺,唐王朝立国之初便拒绝修长城,奉行以攻为守的策略,攻略了大量的土地。

李隆基继位之后情势发生了变化,青藏高原之上的吐蕃王朝到了鼎盛的时期,对唐朝形成了空前的压力。李隆基可以选择收缩疆域,以此时开元奠定的经济基础,募兵制之下的军队实力,维持既有疆域绝不是难题。

但 “开元中,天子有吞四夷之志”(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6,唐玄宗天宝六年),李隆基英武果决,作为大唐李氏的嫡子,在面对着更有强度的外部环境时,他没有选择以守代攻,而是强硬面对。

根据研究人员的统计,开元天宝中,唐廷与周边外族共进行了54次边疆战争,其中与吐蕃有战争26次,与突厥共发生12次战争,与契丹的战争有9次,与奚的战争有2次,和南诏的战争6次。

在这样高强度的对外作战情况下,加上疆域辽阔,后世以文御武、中央集权的制度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没法实现的,只能选择在关键的地点设置具有一定军权、民权和财政权的“大军区”这一条路。

所以,从开元年间开始,李隆基陆续在西部、北部、东北等关键的边疆地区设置了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陳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以及在岭南地区设置的岭南五府经略使等九大节度使和一经略使,唐玄宗“九节度”局面最终形成。

九大节度使的威力是显而易见的,开元天宝年间,唐军在北面攻灭后突厥汗国、突骑施汗国和阿布思;东北与契丹、奚作战,契丹、奚多次臣服于唐朝;在西面多次大破吐蕃,唐朝王晙、张孝嵩、张思礼、李祎、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胜吐蕃军,或者杀敌数万,或者开拓疆土,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

甚至安西都护府的高仙芝还曾经跨过帕米尔高原深入中亚与大食作战,这都是“大军区”节度使制度带来的优点。

所以,李隆基一手打造的募兵制+节度使大军区的边疆防御体系,是面对府兵制解体、周围外族势力崛起的不利环境之下的选择,而这个制度在军事方面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02 九节度的缰绳-唐玄宗李隆基防止“大军区”暴走的配套设计

李隆基当然是知道地方势力过大的威胁,所以他为“九节度”套上了缰绳,让边疆将领在有效的抵御外敌的同时,也不至于失去控制,由他和唐廷控制。

第一点就是九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数量的设置。从九大节度使的位置分布就能够看出来,开元天宝年间陆续设置的九大节度使首要一点就是“因敌设置”,九个军区都有主要面对的敌人。

但同时,任何一个主要方向上都至少设置了两个节度使,这样就能够避免节度使做大。比如面对吐蕃的主要就是剑南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面对北方的突厥则主要是河西和朔方,东北的契丹主要是范阳和平卢,而遥远的安西和北庭这主要与中原的军镇遥相呼应。

安禄山的不拜让李隆基很满意,但是他还很有心机的,甚至说残忍的又加上一句“此储君也,朕千秋万岁后,代朕君汝者也”!安禄山也许此时汗早已经下来了,这个问题简直就是送命题。是啊,他是将来的天子,你怎么能不拜他呢?你心里难道有什么想法吗?今天你不说出个一二三,明天你就要被一撸到底。

安禄山的回答堪称经典:“臣愚,向者惟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储君”。老臣糊涂啊,从来只知道效忠陛下一人,哪里知道还有储君?此话一出,太子和安禄山之间再也没有了交联的可能。

看到这里,诸位看出这几个人精的刀光剑影了吗?李隆基这是在逼着安禄山与太子交恶啊!逼着安禄山斩断任何与太子勾连的可能,让安禄山只能成为他缰绳控制之下的一条看家猛犬。

而一点没有描述的太子李亨又是什么心态,我们想想就能明白了,太子李亨最重要的外援王忠嗣刚被治罪,然后东北方向最重要的边疆将领就被带到了自己面前,当着自己和自己那高深莫测的父皇的面,一字一句说下“只知陛下,不知储君”的投名状之言。

这敲打,甚至威胁的意味扑面而来。

所以,安禄山极有可能是被迫与太子交恶的,因为李隆基需要的工具人,最好是与太子、其他同僚都关系恶劣之人,这样他们才不会联合在一起,这样他才能够大玩平衡制约的帝王心术。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圆滑狡黠的安禄山无法处理好与太子一派的势力的关系就比较好理解了,也就是安禄山不仅老辣,而且他早就看出了李隆基对他的要求,所以他选择了,或者说只能选择“不知储君,只知陛下”一条路。

但,事情的发展很显然超越了李隆基的预想,钢丝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也越走越危险。玄宗朝上至太子,下至边疆重臣,都在李隆基的零和游戏中心惊胆战。李隆基太高傲了,李隆基太自信了,这个年幼的时候就经历了自己亲奶奶的残忍手段的人,也许以为他能够掌控一切,能够算计好一切,但人毕竟只是人,他精心设计好的相互制约之术也有失效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