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守护者王曾,科举连中三元,为低调改名换姓偷偷回家

2020-09-08 11:18:15 作者: 大宋守护者王

宋代文人辈出,尤其是在宋仁宗时期更是有很多值得后人敬仰的人物,像是范仲淹、晏殊等等都是出自这个时代。但说起其中最为传奇的宰相,或许还是有人不知道王曾此人,王曾的名字来历看似平平无奇,但背后的传说却是颇有趣味,《吹剑录外集》之中记载“一夕梦孔子曰:‘汝敬吾书如此,吾遣曾参为汝子。’因命曰曾。”也就是说有一天王曾的父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孔子告诉王曾父亲说,将自己的爱徒曾子传于你做儿子,所以王曾的出生被认为是曾子转世。

王曾

之所以这一传说能被认同,也和王曾的传奇经历有关,王曾年少之时父亲便离开了人世,因此王曾是和在叔父家中长大的,但也正是少年幼孤,所以王曾将心血都用在读书上,加厚桑其为人又才思敏捷,又有恩师授业,王曾也逐渐小有名气。

真正让世人认识王曾是因为王曾连中三元,《宋史》记载“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先是发解试和省试王曾拿了第一,随后在殿试上同样是拿到了第一,而这样的壮举古往今来也寥寥无几,所以当时的杨亿见了也是不由心中暗叹,认为他是王佐之才。

值得肯定的是,王曾还是一个低调内敛的人物,在连中三元之后并没有失去理智,不像是过去范进中举一般,中了进士就患上了失心疯。王曾在给自己叔父报喜的时候,言辞说“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王曾认为自己的现在完全是前世的积德,不需要太过于高兴。

王曾

回到家乡之后,这种荣归故里的情况也并未出现,青州府官听说这位状元郎要回来,就带着百姓敲锣打鼓的去迎接王曾。谁知道王曾来了个金蝉脱壳,骑着自己的小毛驴就从别的城门入了城,并且改名换姓掩盖自己的身份。等王曾到了家以后,府官吃惊于王曾的行为,王曾解释说自己不过是上天垂怜中了状元何必需要大张旗鼓,影响百姓呢?只需要我一个人来拜见您就可以了。府官听了也是忍不住赞叹王曾的品行,对王曾也是大为赞赏。

可见从这时候开始王曾就注定不凡了,还未身居高位就能先百姓而虑。

在实践之中王曾也的确如此,当时宋真宗好大喜功,尤其是在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真宗沉浸在自己的和平喜悦之中。此时各地都纷纷说天降祥瑞,以此烘托真宗的文治武功。而这时候宋真宗决定封禅泰山,而且修建了玉清昭应宫,时人谁都不敢去劝谏,毕竟宋真宗正处于兴头上。王曾却不一样,非但是有礼有节,还一连例举了五大害处一一说明。

宋真宗

敢于直言性格坦率正是王曾的性格,王曾虽说是直言不讳而且屡次触逆,但宋真宗也并非庸主,相反对王曾是越看越喜欢,曾经宋真宗夜晚召见王曾,因为来不及换衣服所以有些随便,而后宋真宗还要亲自派人去对王曾解释,自己是时间太紧急着见你,不要以为是我在怠慢你。有恩宠如此,如何让人不艳羡呢?

宋仁宗

王曾被称之为是守我宋之家法者,在《梅溪集·御试策试》中王十朋就说“在仁宗时,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与守我宋之家法者也。”而这里的王曾守宋之家法,实际上就是在维护宋代天子的权益和正统,宋真宗过早去世,仁宗继位时年纪还很小,此时刘娥执掌朝政。众多大臣无一不对此感到担忧,担心大宋再出现一个武则天。王曾则是用行动来维护天子正统,在宋真宗驾崩的时候王曾在遗诏之中写为“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

丁谓

奸相丁谓认为应该去掉权字,因为权的意思是代理,王曾说什么也不答应。因为刘太后只能是代理朝政而不是取代,所以在王曾的坚持下,宋仁宗才不至于那么尴尬。同样丁谓一心巴结刘太后,甚至提出宋仁宗只在初一和十五的时候接见大臣,其他的则由太后和辅臣决定。王曾据理力争,强烈反对这种行为,后来丁谓也因此获罪,最后被撤职。

在面对奸相时是如此,但面对无错之臣王曾又能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曹利用很嫉妒王曾,因此总是想要让自己的位次排在王曾之上。但王曾并不以为意,也对曹利用的蛮横毫不在意。等到曹利用犯罪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替他说话,反倒是王曾站出来为曹利用辩解。刘太后不解,这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才对,怎么还帮上腔了。王曾则是解释,曹利用不过是借着恩宠骄横,但是要说大奸大恶,那倒也未曾听说过。最后刘太后听从王曾建议,对曹利用也是从轻发落。

可见王曾之心就是这般坦荡,面对奸臣和不正当行为,王曾总会站出来第一个反对,即使因此背负责难王曾也毫不畏惧。而对待那些并无过错的大臣,王曾也会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判断,这种将个人利益放在身后,先天下之忧的品性值得敬佩。所以王曾也赢得了朝中大臣的好评,就连范仲淹也是对王曾叹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