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刘备手下第2号大人物,却备受诸葛亮打压,最终含冤而死

2020-09-08 12:23:42 作者: 他是刘备手下

“东汉末年分三国”,自古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也不例外。像蜀国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吴国大将周瑜、孙权等;魏国曹操等。但是在三国当中,蜀汉有一个名魏延的才干并不受《三国演义》的待见。他的形象一直都算得上是反面教材。

在当年刘备征讨长沙时,他立马斩杀了还是太守的韩玄并且打开了城门等待刘备的到来。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投靠刘备,让刘备能够接受他。但是事与愿违,他被进城门的诸葛亮给骂了,说他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忘恩负义的骂名也随之而来。也因如此,魏延在后面阶段虽然为蜀汉征战四方,但诸葛亮还是对他嗤之以鼻,毫不信任他。

而魏延也是一个狠人,在诸葛亮在世时,隐忍着,直到诸葛亮死后,他才真的造反起来。不过很可惜的是还是被诸葛亮在生前的时候猜到了,马岱就此斩杀了他那他真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叛徒么?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刘备答应刘璋的请求,出面帮忙抵御张鲁,魏延此时才加入其中。由于魏延长期征战,智勇双全,刘备对他十分器重。

在跟着刘备占领完汉中地带后,魏延很快便被刘备册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这算得上是十分重要的嘉奖行为。这两个官职主要就是镇守蜀汉的咽喉位置,算得上是重中之重。这些行为无一不透露出刘备对于魏延的信任。更为震惊的是,当时在刘备手下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除了关二爷,就只剩下魏延这个人了。

而且荆州地带还被关羽丢掉了,反观汉中地区魏延依旧把守得完好,这样一对比,魏延更胜一筹。这就很奇怪了,按照这样的军功,魏延能力也很厉害,比起有名的常山赵子龙等大将来说,他的本事有过之而无不及。那究竟为什么会在诸葛亮死后惨遭横祸呢?难道真如《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是起了谋反之心?

其实这些猜测都是有误的,诸葛亮之所以想着不能让魏延存活下去,主要还是为了蜀汉的政权。公元181年,诸葛亮生于徐州琅琊阳都,他从小机智过人,后来刘备为了请他出山,更是有了“三顾茅庐”的典故。但是诸葛亮这人在历史上却不似在小说中那么神机妙算。他并不擅长带兵打仗,他擅长的是后勤的管理事务。

就像后期蜀国征讨北伐,六次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虽然与蜀国的国力脱不了干系,但是也不能否认北伐的失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诸葛亮去北伐之时,蜀国大多数武将都已经牺牲在了战场上,能拿得出手去与之抗衡的,就只剩下了一个魏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蜀汉阵营里面,除了诸葛亮,那就是魏延最有发言权了,说他是蜀汉的二号人物也并不为过。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才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诸葛亮行为处事以谨慎为名,做事情往往稳健,为人也比较谨慎,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言表于行,他用人也是以自己熟悉的人为主,要是较为陌生,他一般不会任用。谨慎这点来讲,诸葛亮在魏延向向他讨要骑兵直捣曹魏后方时,诸葛亮便拒绝了。

反之,诸葛亮任用了他熟知的马谡作为先锋去守街亭,但是很可惜的是马谡令诸葛亮失望了,街亭失守。而街亭是整个蜀汉军队的重要根据地,它的失守意味着北伐的破灭,只能悻悻收手。公元234年,这是第六次北伐了,当然,也是最后一次。这一次诸葛亮不像上次那样急着拒绝马谡的提议,他派遣马谡做了先锋探清敌情。

但是作战方法还是按照诸葛亮的指示行动,稳扎稳打,保证后勤供应。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作战,但是对于魏延来说,无异于把他置于一个憋屈的地位,也就是自己完全没有办法发挥进攻的优势,只能“畏畏缩缩”、“东躲西藏”。这就导致了魏延对于诸葛亮产生了不满的情绪。不过魏延也别无他法,在蜀汉军队中,最具有发言权的还要数诸葛亮,谁叫他只是个二把手呢。而且军令如山,只能依从诸葛亮。

公元234年8月,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蜀汉军队到达了五丈原,这时候的魏蜀两军仅仅只隔了一条渭河相望。也正是这场战争的原因,让诸葛亮病倒了。在感知自己时日无多的情况下,诸葛亮决定召集蜀国大将们开一场最高的军事会议,这场会议无非就是安排身后事。

令人吃惊的是,这场会议诸葛亮并未叫上二把手魏延,参会的人大多数都是当时诸葛亮身边的人,比如蒋琬等等。就连诸葛亮的后备人选姜维都名列其中,可见魏延是直接被诸葛亮忽略掉的人物。234年10月8日,诸葛亮去世了。蜀汉大军的指挥权交到了杨仪手中,而魏延得到的任务,仅仅是断后。诸葛亮临终之际还特意嘱咐了魏延不从的后果,那就是众人抛弃他,自行自命即可。

面对蜀军的退兵,魏延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他不肯松口让杨仪退兵。而他给出的理由则是已经打到了五丈原,只与曹贼隔了一条江,说回去就回去,这不就是半途而废了嘛,辛辛苦苦这么久,全都白费了啊。这时候的杨仪就直接给魏延扣上了谋逆的罪名,魏延没有他法,只能赶紧逃跑,但是很不幸,在他逃亡途中,被马岱追上了,死于其刀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