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赞誉”的平定小勃律之战,谁想却助推了唐朝的极盛而衰

2020-07-24 13:22:36 作者: “中外赞誉”

平定小勃律之战不可避免,大唐和土蕃谁都不想丢了这块“肥肉”。高仙芝带着玄宗皇帝的殷切希望,前往小勃律平叛。

战争很精彩。

高仙芝带着远征军和路上几个附属国追随的军队大概2万余人前进,一路上高山崇岭,悬崖峭壁,但是唐军士气旺盛,加上高仙芝足智多谋,“暗中安排自己人假扮土蕃的一个小附属国军队来投降”,此举一下子把唐军的士气推向高潮,不费多大劲就攻克了土蕃的军事要地连云堡。

连云堡被攻克之后,战争的天平立即偏向了高仙芝这边。唐军来到小勃律国都时,小勃律已经乱成一团,唐军立马清除了小勃律国内的亲土蕃势力和土蕃留守军队,重新扶持亲唐势力。

土蕃援军不久也快到了,土蕃的战力不是盖的,唐军岌岌可危。高仙芝急中生智,把土蕃救援必须要经过的唯一一座耗时一年才建成的藤桥给砍断了,硬生生的虎口拔牙,稳住了胜利的局面,土蕃军队只好悻悻离开。

此战结束后,小勃律国再次成为了大唐的附属国,乖乖的又成了听话的“小弟”,大唐在西域的荣耀再次光芒万丈。高仙芝一战成名,被誉为“东方的汉尼拔”。

凡事盛极必衰。

平叛小勃律之战只是唐玄宗拓疆开边一系列战争中的一次局部小胜利。它带给了大唐更膨胀的自信,更浮躁的虚荣。

玄宗之所以被谥号“玄”,因为年轻时候英明神武、虚怀若谷、善于用人,开元期间整个国家能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玄宗老了后,贪图享乐、好大喜功、昏庸无能、重用奸臣,天宝期间的大唐在玄宗的治理下,严重跑偏,每况愈下。

咱们就拿“开边”就事论事。

唐玄宗不是第一个“开边”的皇帝,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他对于开边政策的指导思想,却是严重错误的。他的“开边”是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建立不世功勋的欲望,是为了享受边陲小国不远千里入朝俯首称臣那一刻的虚荣。

唐玄宗的很多次对西南西北的“开边”完全是穷兵黩武,多此一举。

天宝九载(750年),阁逻凤路过云南(即姚州),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同行的妇女,勒索贿赂,阁逻凤不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诬告阁逻凤。阁逻凤愤怒,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并取羁縻州。

从以上史料中可以看出,本来是朝廷地方官和南诏土著官员之间的一点点小过节,却被奸臣杨国忠别有用心地利用,加上统治者又有穷兵黩武的心理,“小小的不愉快”终于扩大成两国之间的战争。

大唐自开元以来,承平已久,任是官员或者老百姓,都不肯再起战事。但玄宗已经年老昏花,急切立功,在各方面的反对之下,还是发动了大唐和南诏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南诏毕竟是小国,大唐的强盛国力占据了上风。

战争不是游戏,战争对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汉武帝穷兵黩武导致百姓人口锐减民不聊生,不得已下“罪己诏”;强盛的隋朝因为三次远征高句丽而内乱丛生最终亡国。

我们来看看大唐和南诏的战争导致的恶果。杜甫曾有诗云: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选自 杜甫《兵车行》

兵车轰隆的巨响,老百姓呼天抢地地追着车子走,因为家里的男人都被强拉去当兵了,要去那流血牺牲的西南战场厮杀,十去九不回。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没了,这个家也支撑不下去了,这日子该怎么过啊?我们伟大的皇帝,您就不能体谅辛苦的民生吗?非得满足您那虚妄的荣耀?

民生凋敝,民不聊生,惨不忍睹。

如果玄宗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更正自己不当的“开边”政策,一切还是有挽救的余地。

可是玄宗身边充斥的都是像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小人,他已经被蒙蔽了双眼;玄宗老了感情非常空虚,沉腻在贵妃的温柔乡里不可自拔;玄宗听信谗言,放纵胡人担任权力极大的节度使,养虎为患,养贼自保.......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把大唐帝国往泥泞里拖拽。

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

统治者的思想如果出现了错误,那对于国家和百姓的伤害是巨大的。玄宗积极“开边”,纵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局部的小胜利,满足了一部分武将建功立业的小愿望。但是这些小胜利却不断地强化和放大统治者的错误。如果统治者的号召力和执行力越强,这个错误就会越大。最终统治者可能一错再错,导致国家在前进的道路上轰然倒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