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是《三国演义》最著名的桥段。
马谡自以为是,纸上谈兵,不听诸葛亮的,结果悲剧了。
出发之前,诸葛亮再三交代,要在街亭咽喉要道处安营扎寨。可马谡偏偏不听,马谡给出的理由是,占据高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马谡说得错了吗?也不错,只是他忽略了两点:
一是,山上没有水源,人一上午不喝水,估计都受不了,要是一天不喝水,估计就迷糊了,加之,张郃命士兵四处点火,山上树木都点着了,呼啦啦如人间炼狱一般,士兵又饥又渴,军心顿时大乱。
二是,马谡是头一次带兵作战,之前他一直担任类似于参谋的角色,跟在诸葛亮屁股后面,出出主意、写写文书等等。
因为是第一次,马谡与士兵根本没有任何时间磨合,他与士兵之间谈不上任何感情,也谈不上任何信任。
要知道,士兵是上战场杀敌的,最直接面对生与死,与敌人真刀真枪地干,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每一次作战,都有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
而主帅的任何一次错误决策,都有可能导致成千上万人的伤亡,导致成千上万家庭的破碎。
所以,士兵是否信任主帅,有时候是战争成败之关键。士兵信任主帅,就会为他拼命;士兵要是不信任主帅,仗还没开打,就想着开小差,想着怎样逃命了,那这仗必输无疑!
基于以上两点,马谡必败无疑!
设想一下,假如不是马谡领兵,而是项羽或者韩信领兵,面临着与马谡同样的窘境,他们能反败为胜吗?
极有可能!
项羽曾经破釜沉舟,韩信曾经背水一战,这两场仗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断了士兵的后路,断了士兵的一切念想,往前不一定能生,但后退一定是个死,士兵在别无选择之下,并力向前,奋力拼杀,终于反败为胜,扭转战局。
这两场仗,成为了历史经典!
马谡之所以选择上山,大概是受到了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的启发,以为照葫芦画瓢就能取得胜利了,殊不知,他不是项羽,也不是韩信。
项羽与士兵朝夕相处,对待士兵像兄弟一样,而且慷慨大方,战争抢来了财宝都分给了士兵,如此,士兵都情愿为他卖命,只要项羽一声喊,士兵嗷嗷往前冲……
而韩信是战神,他拥有超乎寻常的治军能力,就算是老弱病残,在他手里,只需几个星期,就能练成一支如狼似虎铁军出来,韩信靠的是钢铁一般的纪律,韩信红旗一招,士兵无不奋力向前……
假如是项羽和韩信按照马谡的方式守街亭,说不定真能取得胜利。
而马谡呢?头一次打仗,士兵不认得他,不信任他,怎么会替他卖命呢?
所以,马谡之败,败在他学到了“破釜沉舟”的型,但比没有学到“破釜沉舟”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