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张爱玲,面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是真刻薄还是另有隐情?

2020-09-09 18:34:15 作者: 晚年张爱玲,

“出名要趁早”这是从张爱玲口中说出的经典语录之一,不得不说这个女人身上,就是有一股别人模仿不来的孤傲和清冷。在历史上能够留下痕迹的女人,必定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这一点对于张爱玲来说我是毫不怀疑的,“没落的贵族”身上那股高贵的气息永远不会被泯灭。把生活过成旷世传奇的张爱玲,究竟还有多少不为大众所知的故事呢?

在张爱玲的这一生,“家人”这个概念对于她来说应该是可有可无的一种存在,反正自己的所有成就都是自己打拼出来的,要说家庭唯一带给她有用的东西是什么,那恐怕就是童年的经历对她性格上的改变吧。她高傲的“优越感”是从骨子里渗出来的,要不是她这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恐怕也不会在当时引起那么多的关注吧。毕竟物以稀为贵,无论是什么东西模仿的人多了,也就不特别了,所以说做事一定要抢在别人之前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只有断了别人后路才能走得舒坦。

一父一母,一个弟弟,这就是张爱玲家庭里的全部,但了解张爱玲的人都知道这三个人其实跟张爱玲的交际都不大,她仿佛天生就不应该属于任何人,独来独往才能够最大程度展现她的魅力。为什么张爱玲的生性如此淡薄呢?其实跟原生家庭的关系有关,张爱玲的童年非常缺少关心和爱,虽然家庭条件的优越,让她能够享受到优越的生活环境、接受良好的教育资源,可是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她最需要的爱自始至终都没有在她身上停留片刻。父母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就离婚了,跟着父亲生活的她,就再也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地,父亲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对她拳脚相向。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她为了维护自己仅有的那一点尊严,选择用坚强和孤冷来伪装自己,以至于时间久了,这个面具已经和她融为一体,占据了她性格的全部。

17岁那年离开家的张爱玲,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这样的家对她来说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地方,生来就是一个人怎么还会害怕孤独呢?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张子静也是非常悲惨的一个人,不像姐姐那样出人头地。弟弟不仅得不到家人的爱,就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有时候都得不到解决,但是从始至终弟弟都没有向姐姐寻求过帮助,因为他知道他们从小就是没有什么感情基础的人,谈什么帮不帮的呢。但是有一次张子静实在是走投无路了,万般无奈之下他抱着尝试的心态给姐姐张爱玲写了一份封信,想寻求一点帮助能够渡过当前的这段时期。尽管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心理准备,可是张爱玲的回应,还是不禁让人觉得太过刻薄狠心了。

晚年的张爱玲有着非常丰厚的稿费收入,在生活上可以说过得非常滋润,但是在看见来信之后,她还是非常坚决的在回信上说道,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弟弟,内心感到非常的惭愧,自己现在的钱也只是刚刚好够用而已,没有能力在帮助别人。即便是我们在路上看到沿街乞讨的人,都会心生恻隐之心,为什么张爱玲在面对自己亲弟弟求助信的时候,还能够表现得如此刻薄,甚至让人觉得其中还有几分嘲讽的味道,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无法理解的事情。

张子静在之后的回忆录中写到,自己并没有怨恨过姐姐,可能在他人看来张爱玲是一个非常刻薄甚至近乎恶毒的女人,但在她不为人知的时光里经历过什么,是大众所无法想象的。体面的人都不会把自己的脆弱暴露在世人面前,宁可叫你恨我怨我,甚至是咒骂我,也绝不可能让你怜悯我、觉得我可怜。这听起来本就是一件让人觉得悲伤的事情,果然是“悲剧造就天才”,我们只不过是看见了当事人愿意展示出来的那一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