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天文巨匠张思训:集机械、节气、天象于一体的浑天仪

2020-09-14 17:26:58 作者: 北宋天文巨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们现在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我们国家就是靠着这条真理,一手打造了天下最强特区。

而被西方人自喻为最懂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一位英国人约瑟夫,是他给我们提出“四大发明”。这说明在近代和现代,慢慢被人民重视的科技技术,在中国古代这些科技发明,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并没有让统治者意识到这些伟大发明会给后世带来巨大影响。

正因为此,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一款伟大的科技创新:浑天仪,以非常低调的方式安放在皇宫中。但是从其对技术创新、构造、新材料的运用上,在现在看来,无疑都是一项最伟大的创新发明,相比于“四大发明”也不逊色。

创新发明这款新形浑天仪的张思训,当时只是一名司天监学生,对于这样一位科学家,史料给到的资料非常少,只知道是蜀巴中人(宋朝时的旧地名)。也许当时社会对于像张思训这类技人不太重视,在宋史中没有看到有传。

而作为一个能造出如此精巧仪器的人,张思训一定是一个在天文学方面有极高天赋的人才。但是宋史中没有提及,张思训从蜀地被到京城开封,应该是缘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十一月的一次诏令。那次宋太宗下诏命令各地方把懂天文、相术等人才聚集京城,在当年十二月初一日,从这三百多人中真正录用的有六十多人,他们任职于司天台,这其中应该有张思训。

张思训在司天台仅一年时间,还是一名司天台学生,就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前人的基础上,重新打造了一款浑天仪,这款浑天仪有了更多的改进。从史料上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张思训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新,融入了很多新技术和新发明。

对于张思训这件创新的浑天仪,我们抛开其他一些创造不说,单从其主要最突出创新说说。

首次加入齿轮式转动,记载中说到有横轮、侧轮、斜轮。齿轮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应该早有运用,但是张思训在旧式的手动基础上,加入齿轮,就是让机器通过自动转动来替代人工。这个创新,正是现在我们机械手表运用的齿轮原理,而张思训在979年就把它运用到实际的计时仪器中。

从俄罗斯和西方的历史看,在979年,俄罗斯的莫斯科在这个时期,连个小渔村都没有,还是一片丘陵之地,可见西方在发展水平。而在东方的宋朝人已经用上齿轮式机械钟(浑天仪),这就是宋朝当时的实力。

有齿轮不算什么牛的,在汉武帝时还用漏沙计时,而张思训改进后的浑天仪,设置也非常精细。在浑天仪上的左边设置了摇铃,右边击钟,中间有击鼓,这都有时间闹铃作用。更妙的是,在仪表上设置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按照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表示为十二个时辰,每到一个时辰,就会把辰牌执下,循环而出,这都是自动控制的,和老式闹钟没什么区别。

可以识别节气,除了上面说到的齿轮自动计时,这款浑天仪还可以识别节气。张思训把他学到的天文知识很好的加入到浑天仪中。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时代,靠天吃饭,是当时的重要标志,正是因为这样,节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要。为此,张思训把节气的变化,也呈现在浑天仪中,像冬至日,太阳在黄道上,此时距离北极星最远,这个时候就是节气小寒。小寒最突出表现为白昼短晚上长;而夏至日,太阳在赤道上,此时距离北极星最近,这就是小暑,白昼长晚上短;太阳在黄道与赤道交汇时就是是春秋之分,春天暖和,秋天凉爽。四季既分,寒暑已明,那再加上相关的节气,浑天仪就很好的为农时的春耕秋收起到了指导作用。

这就是当时,为什么那么重视天文,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为农业服务,所以说宋朝早就知道用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了。

辨天象,定方位。天象,对于古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大凡出现什么日食之类,都会有所记载,以引起注意。在张思训的新式浑天仪中,他也把日、月、星宿等标记上,加上适当的运用,以达到观浑仪知天象的目的。

新材料的应用。张思训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天文学家,把天文学中的时间、天象、节气这些复杂纷呈的东西通过浑天仪一一呈现出来,更可贵的是,他把前人运用水来推动浑天仪转动改换成了水银。就是这一小小的改动,都显示出张思训的厉害之处,试想想爱迪生发明电灯试验过的材料我们就知道了。因为用水推动,弱点就是冬天水会凝冻,而水银则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些变化,没有平时的细心,是无法一下就知道的了。按旧法,日月昼夜行度皆人所运行。新制成于自然,尤为精妙。以思训为司天浑仪 丞。《宋史》

史书对于张思训的浑天仪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却没有给他立传,有的只是短短的一段句。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宋朝,皇帝的开明、对知识分子的重视,造就了宋朝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而浑天仪就是最早的科学技术成果的代表。

现在我国也正处于一个高度发展时期,各项各业更需要创新精神,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请想想我们古代那些科学工匠们。不是我们没有创新思维,而是我们的创新思维已经在我们的大脑里,让我们去唤醒它。

时代的发展,我们更需要像张思训这样的人物,他值得我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