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髯伯”皇甫端为何最后入伙,他是施耐庵凑数的吗

2020-09-15 00:00:14 作者: “紫髯伯”皇

容与堂本《水浒传》中有一首赞诗,专道段景住:焦黄头发髭须卷,捷足不辞千里远。但能盗马不看家,如何唤做金毛犬?

这首诗的核心意思,就是说段景住是个家贼。更为奇怪的是,金国王子的马却也放在了辽国的地盘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自呼延灼攻打梁山这回书起,施耐庵就接连写了三匹级别非常高的战马:踢雪乌骓、照夜玉狮子、玉麒麟,他们之间是一物降一物的关系。

踢雪乌骓是宋徽宗的御马,照夜玉狮子则是金国王子的坐骑,金国王子就是灭掉北宋的“金二”王子完颜宗望。玉麒麟制服了照夜玉狮子,隐伏的便是七十回书之后,梁山与金国王子之间的交锋。历史真实中,也确有“招安巨寇杨志”在种师中手下抗金。这个种师中大概就是《水浒传》中的小种经略相公,而杨志抗金之前,则是先在种师道手下攻打幽州。杨志的经历,其实就隐写在鲁达的故事中。

北宋抗金的起因是采纳了辽国汉人马植的“平辽策”,联合金国夹击辽国。重和元年(1118年)时,宋徽宗派马政为主使,从登州(孙立驻防地,今蓬莱)乘船,以买马为名经海路抵达金国,缔结“宋金海上之盟”,达成夹击辽国的盟约。宣和三年(1121年),正当北宋军队征讨方腊时,金国王子完颜宗望就出兵攻打辽国,很快就占领了辽国大片领土。

这就是段景住能够在辽国境内盗得照夜玉狮子的缘故,金国王子已经牧马辽境。

攻打曾头市出现了诸多“马”的符码,而马植、马政,以买马之名缔结宋金海上之盟,施耐庵以两次攻打曾头市的故事隐写了这样一段真实的历史。

段景住是涿州人,而皇甫端又是哪里人呢?没羽箭张清说得十分清楚:“原是幽州人氏”。

皇甫端也是一个辽国的汉人,而且,干脆直接做了伯乐,又善于治疗头口(牲口)。这样的隐喻实在是太过明显了,七十回之后必定将写到皇甫端的精彩故事——如此,还能说皇甫端是临时拉来凑数的吗?

皇甫端为何绰号是“紫髯伯”

书中写道,皇甫端:碧眼黄须,貌若番人,以此人称为“紫髯伯”。如果说段景住的长相只是以“赤须黄发”来描述,未曾直接点明他是辽国汉人的话,那么,皇甫端“番人”身份便可确认无疑了。其实,段景住与皇甫端长相也差不多,因而,也可认定段景住也是一个貌似“番人”的梁山好汉。

这样一来,以皇甫端隐喻一段真实历史,似也可以确信无疑了。不过,张清毕竟只说皇甫端“貌若番人”。张清话中有话,毕竟是何意思,下文再讲。

但是,如果再过细一点,却又发现,皇甫端与段景住之间又大不一样,肩负的“使命”也有很多的区别。为何?

细思皇甫端的长相,不由得我想起一个十分熟悉的人,此人便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孙仲谋。

我曾经讨论过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基本上可以确定这部著作在《水浒传》之前,施耐庵很多人物,乃至场景都有仿写罗贯中的明显痕迹。但是,施耐庵却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引为己用,以三国人物来隐喻文本后的真故事,或者表达《水浒传》的寓意。比如,关羽在《水浒传》中分身为宋江、关胜、朱仝,分别象征梁山的“忠、勇、义”。

所以,说到皇甫端时,我们不妨翻开《三国志通俗演义》,看看此人与孙权是不是有点像。

《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五十八则,写的是“孙权领众据江东”。孙策死后,孙权坐领江东,书中是这样描写孙权长相的:“权生得方头大口,碧眼紫髯”。

施耐庵写皇甫端“碧眼黄须”,却又以“紫髯伯”做他的绰号,明显有故意回避,不愿直接写皇甫端与孙权长相相似。这就讲不通了,以三国人物写水浒人物,碍着谁的事了,犯了什么忌了?

然而,孙权是做了皇帝的人,施耐庵笔下的皇甫端莫非写的是皇帝?即便是以孙权这个皇帝隐写皇甫端,也犯不着如此遮遮掩掩的吧。问题是,施耐庵写皇甫端,隐喻的是孙权吗?

从“幽州”这个地名来看,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与皇甫端有几分相似的人,而且,这个人确实有“貌若番人”之嫌疑。此人:王貌奇伟,美髭髯。这个王又是谁呢?

又以皇甫端“貌若番人番人”这几个字来“考辩”,这个“王”就是燕王,大明第三任皇帝朱棣。施耐庵以“幽州”这么明显的隐喻,说的就是燕王的治所。

施耐庵时代,是没有《明史》的,但是,后来的明史却证实了施耐庵在《水浒传》中隐写的秘史是非常真实的。想必,施耐庵真的见过燕王朱棣,还真的听说过明成祖“貌若番人”的传闻,这代大明皇帝被疑似有蒙古血统。

而皇甫端出现在东昌府,则是隐喻了明朝皇位更迭中的一场十分重要的战役。

写到这里,便要打住了,再写下去,便会威胁到“施耐庵”了。

总而言之,皇甫端肯定不是施耐庵临时拉来凑数的,在他的身上,隐藏着北宋攻打幽州的历史,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一个重要人物隐喻。同时,又隐写了朱洪武误走妖魔,导致四年靖难之役——这才是《水浒传》深藏的最大“神机”。

有关皇甫端的故事,笔者将在合适的时候,再来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