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使臣以理,臣事君以忠”封建王朝唯有贞观年间做到了

2020-07-24 23:20:01 作者: 孔子说:“君

古人说:“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说明在君王身边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生怕一个不注意就脑袋搬家。 于是臣子们为了自保,经常会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是讨好巴结皇帝,让皇帝随时保持好心情,不去惹怒皇帝,这一类臣子很容易变成君主身边的佞臣。另一类臣子,他们会与君主保持一段距离,不与君主过于接近,以免君主发怒时直接殃及他们,这类臣子比较明哲保身。

所以在封建王朝的君臣关系中,“君使臣以理,臣事君以忠”也不过是理想状态。从历史上看,君臣之间有着深厚感情的事例很是稀少,可是唐太宗和他的臣子之间的浓厚感情,在历史上就极少见到,这也算历史上的一个特例吧。那我们就来说说凭什么只有贞观年间的唐太宗和他的臣子们做到了而不是其他朝代。

唐太宗李世民

一、惺惺相惜的君臣情

高高在上的皇帝常常把臣子看成是狗,招之则来,挥之则去,随意责骂,动怒就杀,臣子们还不能反抗。臣子们把君主看成是虎,君主把臣子看成是狗,这种心态之下,双方怎能产生感情呢?然而唐太宗并没有把臣子看成是狗,而是视之为朋友,他对待大臣的态度就像朋友一样。

唐太宗是一位不爱端架子的皇帝,常常大宴群臣,宴会完后还会和大臣们一起作诗歌咏,君臣之间常常会有一起吃饭、聚会、聊天的机会。他不像中国古代其他的皇帝那样——除了上朝之外,和臣子们并不长见面。相反的,太宗经常与臣子们接触,这种经常性的接触来往,不单只是要谈国家大事,也会谈个人生活起居、家庭状况,所以君臣之间也深刻地彼此了解。这与历代其他的皇帝也不相同,其他的皇帝在深宫中生活,臣子们多半是不知的,而皇帝也不愿意了解臣子们的个人生活究竟如何。在其他的皇帝时,君臣之间的关系只限于谈论国家大事,但太宗则深入到臣子们的个人生活领域,下面我们就列举几个事例。

唐太宗与魏征

贞观十一年镇军大将军段志玄生病,太宗亲自到志玄家中慰问,两人互相涕泣。太宗眼看段志玄已经病危,就对他说:“你尽管放心,朕会赐给你儿子五品官。”段志玄听闻,反请太宗将这五品官赏给他弟弟段志感,太宗照志玄遗愿,赐给志感五品官。不久段志玄就死了,太宗为之哀痛不已。

贞观二十一年,中书令(相当于宰相职)马周生病了,得了“消渴之症”,相当于现在的糖尿病。经过一年多时间,马周的病情仍未痊愈。唐太宗非常关心,为马周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盖了间房子,让马周去住,并派遣名医为他看病,经常派宦官去探望,有时还吩咐宦官,将自己吃的御膳送给马周。有一次太宗到了马周家中,见他身体非常虚弱,太宗还亲自为马周调药,令马周感动不已,太宗走后,还交代皇太子常去马周家问安。这种君臣感情在其他朝代中很难见到的。

西安大唐不夜城街景之贞观之治

二、量大能容性真诚

唐太宗和他的臣子们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其实关键在于太宗,太宗能够接受臣子们的诤谏。唐太宗度量甚大,贞观年间,臣子们几乎无人不谏,而太宗也都能从善如流。在《新唐书》中有一段话说:

“(魏征)徵状貌不逾中人,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徒,而天子亦为霁威”

我们仍举例说明,张玄素担任了宰相职务,有一天在大臣聚会的时候,太宗问张玄素是什么出身。张玄素在隋朝时是一位小吏,小吏在唐朝人眼中是被人看不起的,所以他的出身很卑微,张玄素也为之惭愧,以至于答不出话来。孙伏伽在旁边就诤谏太宗说:“陛下,您好像是在侮辱别人”太宗这才想起张玄素出身低微,马上就向张玄素道歉。其实皇帝问臣子出身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由于张玄素出身太卑微,太宗问张玄素的出身,在礼貌上是欠缺的,所以太宗立刻道歉,这本是件小事,可想而知太宗度量是多么宽大。

反观我们列举个明太祖的事例来和唐太宗相比较。明太祖身边有个大臣叫唐肃,因为一点过错被免官放回乡里。后来明太祖有一天想起了唐肃,觉得唐肃堪以重用,便决定把唐肃招回宫。有一天明太祖请唐肃吃饭。两人吃完饭后,唐肃拿起筷子对明太祖作揖表示感谢,明太祖就问:“这是什么礼节啊?”唐肃说?“臣少习俗礼”名太祖却怒说:“民间的俗礼,怎么可以在天 子面前为之?”于是就以不敬之罪,将唐肃贬到亳州。由此可见,一个皇帝能跟臣子道歉是怎样的度量才能做到。

历史上的君臣美谈,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太宗以朋友之道对待臣子。在传统的“天地君亲师”观念下,君只有一个,所以皇帝不会有地位相等的朋友。但太宗却把自己降格下来,与臣子们处平等地位,用朋友的态度对待臣子,这是相当难得,所以唯有贞观年间君臣做到了孔子的理想。

《照照历史的镜子》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