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古运粮河考
唐山市丰南区,在燕山南麓,位于古滦河冲积扇下端。沙河、陡河等自然河道密布,而标志近代工业起步的煤河,还有建国后开挖的津唐运河,虽然丧失了往日的功能,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别样的风采。然而,作为家乡人,有谁知道:在丰南大齐各庄镇一带,曾有过一条横亘东西的古运粮河?
大长春村南,范彭公路北侧,时届寒冬,一段深沟内,草木枯黄,枝叶萧疏。大长春村七十多岁的老人王喜祥肯定地告诉我:这就是传说中的“萧太后运粮河”,也是现今仅存的一段遗迹,走向应为西南到东北方向。说完后,他念起一段民谣:“盘甲套,晾甲坨,长春东里运粮河。”
这段口口相传的民谣,到现在连老人也不知道始自哪朝哪代。民谣中的盘甲套,在今天的刘唐保村北;晾甲坨,在小集镇姚庄村北。传说唐王李世民率军征高丽,兵士停下来休息,起身后,盔甲沾走泥土,成了一块洼地。走出不远后兵士们抖落身上的泥土,便堆成了一个沙岗。洼地被称为盘甲套,沙岗被称之为晾甲坨。而“长春”则与金代的长春宫有关。长春宫在大长春村西部,此处至今仍有“花园井”遗存。据历史记载:长春宫原名石城行宫,金世宗曾十二次莅此渔猎,金章宗也在此留下过印迹。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曾在此举办两次“周天大醮”仪式。
但在当地人传说中,却将长春宫与辽代杰出的女政治家萧太后联系在一起,称之为“萧太后长春宫”。长春东里的运粮河,也被附会为“萧太后运粮河”。萧太后运粮河,在京东一带确有记载。通县及宝坻等地,都有相关遗迹。而运粮河的开挖,主要是因古代陆路运输不便,成本高昂。而海运风高浪险,常有飘溺之虞。所以,从陆路开挖运河,运输粮饷便成为古代一种选择。
时值今日,传说中的运粮河近无踪迹可觅。据大长春村老人王国才介绍,1971年他担任村干部时,将运粮河推成现在的方田块。村民王全友回忆他小的时候,运粮河清晰可辨,宽约数丈,深约两米。而且,在村南二里远的偏套运粮河沟内,五十年代初期曾挖出古船一艘,船体庞大,糟朽不堪,惜当时未加保存。
传说,不能作为历史。但传说背后,却往往与真实的历史有着莫大关联。最近,在整理古籍时,我意外发现滦州知府陈维成《复海运议》一文,里边明确提到:明洪武八年五月已巳,颖川侯傅友德在北平筹备边防之时,奏请开挖青河、滦河故道以通漕运。而朱元璋对此提议颇为赞许。
但运河挖通,则是成化十七年的事情了。当时的管粮郎中郑廉奏言:丰润还乡河可通漕。但文献另行附注:“由浭水还乡河东,导陡河抵沙河,通陷河,而及青滦。浭水小,非滦所通,沙河淤滥,随行随止。不一二年,壅塞如故。”
文献中的陷河,便是现在滦南县的北河,又名漩河。巧的是,这条河还另有一个名字--运粮河。这段记载,足以证明滦南境内的运粮河与丰南的古运粮河属于同一水系。
眼前的古河道是不是萧太后运粮河尚待考证。但是,古代丰南大地上,曾有一条运粮河则是毫无疑问的。
(来源:丰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