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把曹家想得太弱了,觉得司马懿能够轻而易举地取代曹家,一定是曹家落魄了。
其实虽然有没落,但绝对不至于落魄,曹家和夏侯家的政治联盟,掌握了朝堂很大一部分权柄。
最开始西线和东线战区的统帅都是曹家人,结果都身先士卒,率先死掉。
但这些其实都并不妨碍曹家继续传承下去,魏国灭亡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他得罪了一个不能得罪的对手。
不知道读者们是否还记得,我上一篇介绍了门阀士族颍川党。门阀士族在汉末到唐初的数百年里,一直暗地里左右着时局。
不管是司马代曹,还是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后的“王与马共天下”,甚至到了唐初,门阀士族甚至觉得李唐皇族血统不纯,拒绝与其通婚。
士族的力量是这个阶段里,不可忽视的强大政治力量,所以司马懿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无论如何都想要靠近颍川党,因为颍川党是天下士族首领。
魏武帝曹操对门阀士族深恶痛绝,所以最开始制定的是唯才是举,不管出身,有本事就用。
这在最开始的乱世里还算好用,但是等到北方一定,门阀士族就开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
到了曹操暮年,甚至一提到南下,就会被这些利益集团集体劝谏,因为南下不符合这些利益集团当前的利益。
所以等到曹丕继位,为了缓和与士族的矛盾,采取了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并行的办法,这确保了世家大族子弟在权力阶层的世袭。
也就是因为这一次妥协,为魏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曹丕时期与颍川士族集团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了。后者企图控制文官阶级,形成皇权之外的政治力量。
前者想要稀释门阀对政治的影响力,寻找制衡的手段。其实这种努力从曹操杀孔融开始就一直在进行。
也正是因为皇权和士族的矛盾不可调和,才越发显得后来横空出世的科举制那么妙不可言。
曹爽是有志改革,想要用皇权压倒士族的。所以作为抱颍川大腿起家的司马懿被雪藏。
感受到政治的倾向后,68岁的司马懿借口老伴张春华去世,要求退休。
本来是身处士族和皇权矛盾风口的一个人,突然退隐了。
这让皇权和士族都有些措手不及。
也就在司马懿退休的两年里,曹爽压制士族的行为越来越强硬,也让门阀士族越来越不爽。
看到这绝妙的好机会时,司马懿趁曹爽和他四个担任御林军将领的弟弟出城祭拜魏明帝的高平陵绝好机会,司马懿以司马师豢养的三千死士为武力基础,加上一群老同事的影响力接管御林军,发动政变,得到太后诏书,罢黜曹爽。
这个时候曹爽完全可以带着皇帝,号召天下兵马勤王。
但是司马懿却让蒋济、高柔等老臣帮忙劝和:司马懿赌咒发誓,只要兵权,绝对不伤害曹爽的性命。
所有人都只把这场政变,当作了改革派和士族派的斗争。
曹爽也觉得让士族赢一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士族和皇权已经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了。
结果呢,谁都知道了,司马懿把两边的人都玩了。他出尔反尔杀掉了曹爽,还诛灭了其三族。
本来曹爽走人,门阀上位,是最好的情况。结果司马懿突然反水,告诉了所有人我要天下。
这时候皇权因为士族的打压已经没有能力反抗了,而在士族的利益链条里,谁当皇帝都不重要,只要能保证士族利益就行。
士族出身的司马家似乎是比总想着要压倒士族的曹家,更加可靠。
于是司马家一点点上位,在士族的支持下,轻松地替代了魏国。
曹家的人总带着魏武帝遗传下来的理想主义,在家族之外总想着天下。
而司马懿恰恰跟其相反,他一切都向自家看,为了司马家的利益,他完全可以不顾国家。
他就是门阀士族的典型,这样的行为也让门阀士族轻易地接纳,他们在想,你看,司马家的做法,就是我们自己呀。
所以即使后来东晋灭亡,南朝的皇帝依旧是那几个门阀士族轮流做皇帝,他们延续着司马家的传统:与其搞好一个国家,不如搞好自己的门阀。朝代说灭就灭了,门阀士族却能传承绵延无数年。
曹丕想的明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
他知道,人命有尽时,朝代有灭亡。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那些门阀士族,却想出了传承数百年名门的奇妙点子,宗族和谱系成为他们在任何朝代都能如鱼得水的办法。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的天才也没办法逆天改命,而司马懿只是简简单单地顺水推舟,一切就大功告成。
司马懿的成功在于他懂得借力,懂得隐忍,懂得抓住时机,懂得如何给出别人想要的利益。
但却唯独不该太过吹捧。不论他最终多么成功,他都是以家先于国,以个人利益优先的狡猾之人。
一个人想变得厉害,一是有“道”,二是有“术“。
道是道德和价值观,他决定了你能走多远,“术“是技巧,是小手段,能让你在腹黑的来往里游刃有余。
虽然,近年一直在鼓吹司马懿的成功学,学习他的职场技巧。但是我时常会想,他的价值观是一片灰暗,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司马懿自己的后代晋明帝司马绍曾经问王导,司马氏何以得天下。
王导就说了。
司马绍害羞得脸往榻上一搁,说得国如此,怎么能长久?
司马家自己的子孙都这样看开国祖宗,也是滑稽。
与其成为一个成功的小人,不如成为一个正直的好人。
我并不喜欢司马懿。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