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巾起义,汉王朝颁布旨意让各州招募人马自保开始,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天下又成为诸侯们的天下。但是,代表至高权力的皇位始终是有人垂涎的,那些拼死厮杀的将帅,哪一个心里都是怀揣着帝王梦的,只是有人可以忍住不走出那一步,有人却不能。
三英战吕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们一般都说袁术称帝于197年,其实按称帝的标准来说,讲袁术称帝真有点牵强,首先他还是遵从汉的国号,只不过自称为仲家,而仲家的意思是亚军的意思,排行老二,老大还是老刘家,但另一方面,袁术用的排场都已经是皇帝的级别的了,就这一点已经足以招来其他诸侯的一致打击。很多文章谈到这个时候的袁术,会说袁术只占有两郡之地就称帝,其实翻看史籍,当时袁术在诸侯中的实力是最强的,北面占据了淮河流域,西面直到荆州地界,占领的地盘大致就是后来吴国的领地,而大名鼎鼎的小霸王孙策不过就是手下的一名重要将领而已。此时北方的袁绍和曹操刚刚分家,一个忙着对付公孙瓒一个忙着屯粮和摸金,都是焦头烂额的状态。若不是袁术贸然称帝,引来诸侯群起而攻之,史书估计要重写。
袁术和玉玺
那是什么让袁术黑了心一定要称帝呢?我想无非是两样东西,一样是骄傲,一样是野心。
袁术的骄傲由来已久:四世三公的荣耀是天下无双的,自己嫡出的高贵身份也压住了庶出的袁绍,在少年时,袁术可以毫无顾忌地唤袁绍为家奴,可见两人在袁家的身份差别是多么大。《三国演义》虽然是杜撰小说,其中对于袁术的自大也是一点不肯放过,其形象除了妥妥的目中无人,还有骄横跋扈包裹其中,是最著名的几个反面角色之一。
袁术称帝
至于野心,哪个诸侯没有呢?当时要么是实力不济,要么是名不正言不顺,要么是已经掌握了皇帝没有必要再冒天下之大不韪,谁也不似袁术左手握重兵,右手握玉玺,脚踏江淮富庶之地,背靠江南鱼米之乡。
不过昏了头的袁术似乎还没完全失去理智,他无论怎么威风八面还是声明自己只做天下老二。其实,当时袁术手下有些溜须拍马之辈曾撺掇袁术干脆称帝算了,袁术的回答倒是让人眼前一亮:曹操还在呢,这怎么可以呢!
曹操
不过袁术的行为还是造成了“天下共讨之”的局面,吕布和孙策的反叛就是釜底抽薪——失去吕布就失去了江淮,失去了对抗北方袁绍和曹操的屏障;失去了孙策就意味着身后的大后方没有了,这样的局面下,恐怕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都来火速加盟也不能成事了。
袁术最后投奔袁绍不成,病死在江亭,三国期间的第一次称帝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袁术身后人称帝的野心,大伙只不过拿出小本本,把袁术的经验教训记了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大汉朝的第二次禅让,让王莽之流做我曹丕的垫脚石吧!
曹操有没有称帝的野心?我想肯定有,但是曹操没有心思搞这个,他是个实用主义者,皇帝这个位置是虚的,却要背负很多责任,曹操不需要这种牵绊,他承认汉献帝的位置,其实更多是缓和广大汉臣和汉民的对立情绪,为自己争取时间去征服他们。而万一自己脖子上挂了皇帝这块招牌,有些事情做起来了,比如:摸金!
自行体会一下
但是当曹丕登上魏王的位子,还有什么能阻止他呢?恐怕唯一的阴影就是当年袁术的失败。
民心尽失这种事情曹丕是不愿意做的,于是华歆出头,请刘协禅位于曹丕。我不清楚这个具体的过程,我也不觉得刘协是很痛苦地做这件事。前几年看了《大军师司马懿》,里面这段禅让的情节就很反历史,但是很真实,刘协对曹丕说,自己这个皇帝每天都提心吊胆,听到有人让他禅位,他很高兴,当晚就难得睡了一个好觉。他也求曹丕上位,自己这个傀儡就是可有可无的,大家何必再继续装蒜呢?
曹丕
事实上,刘协最后的善终恰恰反哺了电视剧里的几个点——1.刘协可能就是心甘情愿退下来的;2.曹丕一定承诺保证他的安全!
220年,也就是袁术称帝后三年,曹丕终于在数十次婉拒之后坐上了皇位,他曾经想到王莽,那个无能之辈,千辛万苦搞出了禅让这一套得到皇位,却治理不好国家,只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我曹丕一定要创立千秋的基业,统一天下!
魏文帝曹丕上位后,马上出台一系列安抚天下,改革政局的措施,稳定了局面。魏国也在他的治理下更为强大。
最美甄宓了解一下无奈称帝的背后,是求生存还是图天下?
如果说三国诸侯中,有个人并不想称帝,而是形势逼迫着他称帝的,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刘备。
刘备不称帝的原因在于:不称帝,自己是皇帝的叔叔,自己在维护皇帝利益的前提下,和曹操孙权进行对抗都是正义的,但是如果称帝,自己马上就是乱臣贼子,一天一地,谁都知道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