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五次称帝——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写照?

2020-09-15 14:21:41 作者: 三国时期的五

老刘家的N代孙子

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是很容易招来人气的,而且祖上中山靖王生育力之强,也让后人难于就其血统进行考证:中山靖王刘胜根据记载有100多个后代!但是皇帝的背书让这种有些虚无缥缈的裙带关系得到了官方肯定——我不知道刘协使用了什么手段最后和刘备认的亲,或者刘协和刘备的关系只是相互利用——这天下有什么方式比皇帝喊一声叔叔更能证明身份的呢?

所以刘协的退位对于刘备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这种打击甚至可能等同于219年失去的关羽和荆州,而一旦刘备集团默认这种皇位禅让关系,其最吸引人的正统性就会消失,那作为三足鼎立局面中实力最弱的一方,未来将注定一片黑暗。

大意失荆州

所以此时称帝,给老刘家续命似乎成了刘备唯一的选择,不过即使是火烧眉毛,有些戏还是要做足的——刘备还是和曹丕一样推辞了大约一年时间,最后才很不情愿地做了皇帝。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自然还是汉!

为何张飞要蹲着?当我们用RAP将你歌颂,你的隐忍又有几个人能知道

君不见,军赤壁纵野火铁索连环!

也不见,御北敌联西蜀长江上鏖战!

继遗志领江东,屹立于神州东南!

尽心力洒英血,展伟业剑气指苍天!

这几句倒真的不是什么诗词,而是洛天依的一首神曲《权御天下》中的歌词。这个权,自然指的就是孙权啦!

别怀疑,这就是洛天依

222年刘备为关羽报仇,孙权求助于曹魏,得到吴王的封号,从此在对外关系中成为了曹魏的从属,虽然这一行为主要是为了对抗当时刘备的进攻,可是,在两个主要对手都称帝的情况下,能做出这样举动的,确实是很能隐忍的。

然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直到229年,孙权才称帝,要知道,223年刘禅即位,那是刘备的儿子;226年曹睿即位,那是曹操的孙子;孙权在那儿,究竟在等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孙权

以政局来说,几十年下来,江东已经逐渐平稳。孙家作为外来人逐渐渗入江东本土,取得了豪强和士族的一致拥护。以经济民生来说,剿灭山越、水匪;增加农耕,吴国的国力逐步提升。只有在战争这方面,似乎还缺少一场可以证明自己的胜利,关键这场胜利不能是对于蜀汉的,而是必须是对曹魏的,因为击败曹魏就意味着可以拿走头上那顶吴王的帽子。所以,称帝前的那场石亭之战,现在品味起来就显得非常与众不同了。

孙权的年纪远小于刘备和曹操,熬死对手是一种很好的战略,有意思的,孙权并不是唯一使用这种战略的人,另外一个叫司马懿的人也完成了这项壮举!

此时出场是否有点违和?让儿子当皇帝的智慧只有高端人士才有?有时候恐怕不是智慧而是为难!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的时候70岁,那个时候他已经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能阻止他的只有一个骄横的曹爽,而事后诛灭曹爽三族的行为,等于也将曹家和夏侯家的势力连根拔起了。

司马懿死后,留给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局面就是一路坦途,数年之后,整个朝堂都是司马家的附庸,司马昭想登上皇位的难度系数是0,可是,司马昭却选择了待在原位。

除了对于皇位的不感兴趣之外,还有一道难题困扰着司马昭,整个难题就是司马家的子嗣继承。

司马昭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有对家族事业无可争议的继承权,但是司马师一生三个正妻,只有和原配夏侯徽有过女儿,一直没有儿子,怎么传宗接代成为问题。而司马昭有两个儿子,嫡长子是司马炎,小儿子是司马攸。司马昭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这样,司马攸成为了司马师的嫡长子,家族继承的问题看似就解决了。

然而造物弄人,司马师暴毙让所有事情一团糟。当时的司马攸只有10多岁,司马昭帮助司马攸管理政事成为唯一的选择,但是这个过程,究竟是辅助侄子还是继承兄长的事业就很难说了。

有眼疾的司马师

到了后期,司马昭的成就已经完全超越了自己的兄长,成为司马家当之无愧的当家人,而司马攸因为司马昭是亲生父亲,于情于理也不会去追究计较家长的位置。

但是,司马攸可以无所谓,对于司马昭,继承就是个难题了,自己死后,究竟是让自己的嫡长子司马炎继承家业,还是让哥哥名义上的嫡长子司马攸继承呢?何况两个都是亲儿子!真是手心手背都是肉。

篡位执行人司马炎

司马昭自己并不想做皇帝,他想仿效的是自己的父亲司马懿,皇位对于那时的司马昭就是块招牌而已。但是他也知道他的儿子不会再有耐心继续等下去,为了司马家的利益,继承人必须好好选择。以之后事情的变化来说,选择司马炎还是非常合适的——司马攸会顺从司马炎,但是司马炎不可能顺从司马攸——司马攸不但尽心辅助兄长,万事以司马家利益为重,而且在继承这件最考验人性的事情上,全程配合自己的父兄,没有搞一点幺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