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书生写下一首诗,太过潇洒不羁,以致许多人误以为是李白所作

2020-09-16 12:26:06 作者: 落第书生写下

此诗人用才华吸引了宰相之女,却又因为相貌吓跑了她

盛世大唐,洋溢着李白的诗歌豪情,其诗潇洒恣意、落拓不羁,辉映了整个盛唐王朝,他诗中的明月与酒,散发着皎洁与醇香,跨越千年的时空,萦绕在我们的心怀脑海,令人沉醉。众人眼中的李白,总是在行吟和醉饮中切换,因此,很多关于“酒”的名句,不知觉的便被冠以李白之作。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句诗相必大家耳熟能详,短短的十四个字,且重复了两个词汇,然而随口吟诵,一种豁达豪迈、潇洒不羁的情绪油然而生,之后贯彻心胸,仿佛令人的精神思想进入了一个崭新开扩的境界。正因如此,以致许多人误以为这是李白所作。

李白舞台剧(剧照)

这首诗名为《自遣》,全诗如下: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它的作者叫做罗隐,是杭州一名普通的书生。和李白一样,他的仕途尤为坎坷,从大中十三年开始参加科举考试,陆陆续续十余次,都铩羽而归,李白同样是报国无门郁郁而终,但李白比罗隐要幸运许多。

毕竟李白谪仙之誉,名动京师,而且多才多金气质佳,前宰相抢着嫁孙女、玉真公主引他为挚友、更何况还有杜甫这样的潜力股大咖做他的粉丝,所以李白的人生虽然遗憾,但总体是光辉灿烂的。

罗隐科举屡受打击,除了“十上不第”之外,外形也不佳,甚至有些丑陋,这对他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自然也没有官宦千金和公主帮忙举荐他为官了。关于他的相貌,《鉴诫录》记载了一则逸闻:

晚唐宰相郑畋非常欣赏罗隐的才华,因此总是收集他的一些作品放在家中品读。郑畋有一个待嫁闺中的女儿,一日,她读到罗隐的诗文,十分喜爱,心中也隐隐生出倾慕之意,因此她提出想见见罗隐。趁着罗隐上门拜访,郑畋便让女儿在帘幕之后,结果不见还好,见过罗隐,郑畋之女大失所望,连罗隐的诗都不读了。

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料知,罗隐大概只能凭借才华出道,事实上他的才华并不差,自小素有文名,时人交口称赞,只是他为人狂傲,在考试的时候,文章充满了讽刺和不平之言,因此不得考官欣赏,宰相郑畋、李蔚等想提携他,亦无从入手,毕竟宰辅也很难左右科举结果。

罗隐塑像

当然,这一切没有使他就此沉沦,罗隐一直想从前人所学中总结出一套“太平匡济术”,尽管唐朝晚期动乱不堪,以罗隐为首的一干文人,依旧心怀家国天下,并为之呼喊。正如他在自己的《馋书》重序中写的那样“警当世而戒将来”。

另一方面,他的心态平和,思想趋向于“黄老之学”,属于道家,有高人名士之风范,这从他的作品可见一斑,如“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上文列举的《自遣》,更能体现罗隐的这种思想,我们不妨回到这首诗细品一番。

此诗一、二句的意思是,有机会了就高歌,没有机会便罢休,即是多愁多恨,也同样悠闲自在。范仲淹先生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很容易,但后者却非常困难,能够“愁恨亦悠悠”,足见罗隐之心性豁达。

三、四句将感情基调进而加强,将洒脱不羁借“醉酒”之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一种旷士的形象,也显露无疑。但纵酒高歌的背后,依旧藏着一份忧愁,虽然在明天,始终会来临,可见罗隐还是一种无奈的避世。

这种情感,也和李白非常相似。李白青壮年时期,有“扶摇直上九万里”之志向,常将自己比喻成大鹏,然而到了晚年,他的诗中多是“醉酒”和“寻仙”,虽然看似洒脱,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或许正是这种种的相似,使得这首《自遣》极其像李白的手笔。

结语:

罗隐是晚唐极其著名的诗人,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并且的他的作品,在唐朝绚烂多姿的诗歌史中,亦举足轻重,无论是创作技法还是思想内容,都值得学诗者细细揣摩。

唐朝灭亡之后,罗隐出山在吴越王手下担任过一些官职,但此值五代十国时期,乱世纷争,已经很难有作为了,最终,罗隐带着他的理想和枯朽的身躯一起埋葬于青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