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正史、官方编撰的政书以及官方文件中,都提到了“汉地十八省”的说法,这个名称来源,其实是由明朝时期的“两京十三省”演变而来。清军入关后,对汉人和少数民族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理念,所以在明朝“两京十三省”的基础上,将明朝原有的江南省拆分为了江苏与安徽,湖广省拆分为了湖南与湖北,随后,又从陕西省拆分出了甘肃省,共设置18个省份。但是,在汉地十八省中,唯独少了辽东地区,这就让不少人产生疑问,为何“汉地十八省”不包括辽东呢?
汉地十八省手绘图
战国时期,辽东归燕国所有;秦汉时期,朝廷在这里设立了辽东郡;然而至三国时期,据史书记载,司马懿为了解决辽东公孙氏割据问题,大肆屠杀辽东人口,司马懿此举确实解决了辽东割据之患,但是他的这一举动又导致了辽东地区人口大规模减少。致使后来的辽东地区,被鲜卑、高句丽、百济等相继侵占。尽管唐朝时期唐高宗发兵灭高句丽,并在此设立了“安乐都护府”,重新回归中原王朝的掌控之中。但是此时的辽东,早已经不是当初的汉族聚居地。
割据时期的辽东
直到宋代,契丹在辽东崛起,与中原正统王朝北宋相抗,辽东又一次成为了少数民族割据地。但是,中原正统王朝失去辽东以后,朝廷和百姓对于这块疆土的丧失却毫无痛感,反倒是对“燕云十六州”的丢失痛心疾首。这一切皆由于此时的辽东早已没有多少汉人居住,在朝廷心中和百姓心中,辽东更像是一个中原地区毫无关系的异域,有没有它的存在对于中原而言毫无区别。
明朝时期地图
发展至明朝年间,由于明朝政府向辽东地区大量移民,此后,汉人在辽东地区居住、垦荒的身影再次多了起来,在明朝年间,辽东地区又再次成为了汉人居住地,逐渐与中原融为一体。明朝在辽东地区设立辽东都司,对于辽东地区的控制,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那么,后来一切制度都效仿明朝的满清,为何没有将辽东地区纳入“汉地十八省”呢?
这与明清两朝大一统王朝的理论有关,在明朝廷看来,辽东地区是汉人聚集地,这里自然属于大一统王朝中的汉地。但是,在清朝看来,辽东地区却是他们的“龙兴之地”,是他们统治中原的根本,一旦将辽东地区划入了“汉地十八省”,就等同于丧失了自己原有的利益。
汉地十八省
满清无论是在入主中原前,或者是入主中原后,满清皇室都将东北认为是自己的根本所在,其他的中原区域,更像是被自己所征服的战利品。而辽东地区在整个东北而言,又是最适宜居住与发展农业的地方,可以为满人提供既得利益;如果满清在中原地区的位置不保,还可以退回辽东再次立国。所以,当满清在入住中原后,就将辽东地区的汉人驱逐关内,禁止满清与汉族通婚。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辽东地区在清朝时期没有被纳入汉地,自然不会被包括在“汉地十八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