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太子岂能是皇帝一个人说的算?万历朝的“国本之争”

2020-09-17 10:19:30 作者: 立太子岂能是

很多人以为当皇帝是圣言独裁,一个人说了算,然而真实情况恐怕不是这样的。比如在明朝就不行,即使是立太子这种事情,皇帝一个人也说了不算,最典型的就是万历朝的“国本之争”了。

“国本之争”其实指的是万历帝和群臣之间在立谁当太子这件事上的角力,当时万历帝宠爱郑贵妃,所以想立张贵妃的儿子当太子。然而群臣则认为,根据祖制应该立皇长子朱常洛。这个时候又没有后世所谓的秘密立储,更何况明朝的大臣是出了名的死心眼,从内阁首辅到言官御史愣是与万历帝为这事争了15年。

可怜的朱常洛虽然是万历帝长子,但却是万历帝在心血来潮的情况下与一个宫女发生关系后才生下的,万历帝根本就不喜欢这个宫女,反而更喜欢郑贵妃,连带着也就更加喜欢郑贵妃的儿子了,毕竟人都是爱屋及乌的。所以万历帝在太子这件事上是能拖就拖,根本就不想让朱常洛当太子。

然而明朝的大臣们讲究的是骨气,特别是那些言官、御史们,更是一群死心眼,他们认为自己是来与皇帝治理天下的,而不是来当唯唯诺诺的奴才的,所以他们看到万历帝这般欺负皇长子,认为这是很重大的事情。对这些大臣来说,太子是一国之储君,乃国家之根本,所以太子如何立、要立谁这都是国家大事,如果万历想不声不响的立了其他皇子,不好意思,大臣们不同意。

群臣们一合计,现在放着皇长子不立,如果搞废长立幼,那就是对祖制的违背,是破坏国本。所以群臣以内阁首辅申时行为首,用奏折不断的轰炸万历帝,总结起来就一句:要赶快立皇长子朱常洛当太子。然而万历帝不乐意啊,万历不但不表态,还把跟着上奏折的几个御史、言官给撤了职,说白就是要杀鸡给猴看。

但是万历帝小看了明朝大臣的骨气,这时候的大臣们还不是后世的那些只会喊“圣明”的奴才,而是抱定目标就不放弃,申时行带头,内阁其他次辅跟上,一起给万历交了辞职信,意思也很明白,如果不立朱常洛当太子,他们就都不干了。这万历不能同意啊,毕竟内阁是正儿八经干事的机构,如果这些人不干了,万历就得自己批奏章了,累也累死了。于是万历就表态,现在皇长子还小,等两年呗,再说了,万一皇后生了嫡子,那到时候不就尴尬了吗?不过万历帝也做了退让,表示一定会遵守长幼有序这规定的。于是,这事就这么拖着了。

此后立太子这事虽然暂时放下了,但是群臣们还零零散散的不断上奏折,要求尽快册封皇长子,万历帝只能装作看不见。申时行这个首辅也因为在大臣和皇帝中间受夹板气,也辞职不干了,毕竟两边都无法得罪。

这事如果就这么拖下去也就平息了,但万历帝偏要整一个“三王并封”,意思就是皇长子、郑贵妃的儿子(皇三子)、皇五子三人一起封王,以后立谁当太子再说。这一下子可算是捅了朝臣的马蜂窝,本来就对不立皇长子这事就不乐意,现在又要搞“三王并封”,这些大臣们个个都是人精啊,怎么能看不出来背后的猫腻?大臣们直接表示,皇帝陛下,你也别搞什么并封了,现在皇长子年纪也不小了,马上就要大婚了,你就直接立太子吧,至于皇三子(朱常洵)就封王就藩吧。

此时的内阁首辅是王锡爵,这位也没办法,毕竟明朝这家公司现任大boss非要这么搞,自己这个内阁首辅能怎么办?只能顺从着然后尽量劝万历帝早立皇长子了,然而底下的大臣们却认为王锡爵和万历帝串通好了,于是纷纷将火力集中到了这个内阁首辅上,王锡爵最后也只能无奈请辞。

到现在为止,单是因为立太子这事已经弄倒了两任内阁首辅,万历也知道这么拖着不是办法,无可奈何之下就取消了三王并封。

到了后来,皇长子已经20了,然而依然没有被万历帝立为太子。就连李太后也看不下去了,直接就把万历叫了过去,问道“你到底想干啥?”,万历被逼的没办法,只能说因为朱常洛是宫内的孩子,所以不想立为太子。这下子李太后直接就怒了,因为万历偏偏忘了自己的这位亲妈也是宫内,李太后直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怒骂万历“你个忘了本的啊,你也是宫内的孩子啊”,得,这万历一下子就被自己给堵死了,只能跪下认错答应立朱常洛为太子。

至此这场“国本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群臣们如愿以偿的让万历帝立了朱常洛为太子,这件事情无论最后有没有李太后的干涉,但都可以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明朝的“君权”已经下滑,群臣的力量正在上升,皇帝自己甚至无法决定谁来当这个太子,皇帝的权威已经不是至高无上,群臣在面对皇帝时也是有一定的底线,如果皇帝的行为违反了祖制礼法,那么明朝的这些大臣们就会奋力抗争,最终逼迫皇帝改变主意。可以说明朝的大臣绝不像清朝的大臣那样唯唯诺诺甘愿做奴才。

在这场“国本之争”中,朱常洛虽然最终当上了太子,然而仅仅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朱由校即位,面对文臣庞大的势力,最终不得不重用宦官魏忠贤,由此又把明朝带入了灭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