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盗墓题材小说盛行,受到读者的追捧,而本人也是南派三叔的忠实粉丝,说起这盗墓派系,自古便有搬山,卸岭,摸金,发丘,而这“摸金”和“发丘”便是开始于三国时期,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张角为首的叛军作乱于天下,使的民不聊生,乱军起,为了掠夺财富,积累战争所需,黄巾开始对周、战国、大汉古墓大肆破坏。后董卓借讨伐黄巾之名,拥兵自重,挟天子以令天下,自凉州至洛阳,所过之处“先帝山陵悉行发之”
后董卓死,曹操揽权,效仿董卓挟天子以令天下,多年来战争,已然耗尽大汉国库,曹操为了支撑战争机器,竟公然在军中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明目张胆地盗掘陵墓。
范晔《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中记载:“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此篇檄文出自当时的名士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后来他归附于曹操,曹操曾经对陈琳此文中对于他祖上行为的揭露很不莘,但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无言辩驳。
而现在盗墓小说中摸金校尉多自称师承曹公,所以说曹操跟摸金校尉一点关系都没有也让人很难相信,并且在曹操的遗嘱中,对于自己死后的葬仪,也表现出一种与前代及当时世人厚葬之风完全不同的作派。一是墓地要选"瘠薄之地",不占良田;二是墓地须与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共用,不单独建陵园;三是平地深埋,"不封不树",不造坟不树碑;四是死后大办丧事,不厚葬。曹操一世之雄,生时拥有四海财富,而自选薄葬,正是因为曹操生前曾干过盗墓勾当,以他多疑的性格,便用一份广而告之的《终令》来迷惑后人;标榜薄葬,无非防人盗其冢墓,怕死后不得安宁,这也正是他的狡黠之处。
有历史记载,他还设置了七十二座疑冢,来防止后人盗墓,这从《舆繁备考》与《方舆纪要》中都可以查到,所谓"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以假乱真,迷惑世人,这就是曹操行事的诡秘之处。 考查史籍资料,未见有关曹操真墓被发现或被盗的记录,曹操使出的障眼法,真的让他的躯壳连同一生功过与奇珍异宝,都从这个世界上神秘地消失了。世人永远也找不到他了,他的死与他的生一样,只是一个谜团,用狡诈与欺瞒编成的谜团,唯独此公能"独善其身",也足见其心计深沉了。
对于曹操此人,小编还是极为崇拜的,毕竟嘛,在当时的军阀混战之下,若还在谈周礼及儒家那一套的话,估计曹操的势力早已被一众诸侯甩了几条街了,还谈什么曹魏大业?毕竟形势所逼,用一些大道理来评价曹操,实则却有几分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