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酸甜苦辣,人有七情六欲,一个人从小到大会体会各种复杂情感,其中就包括相思。相思是一种很奇妙的情感,尝过相思的人,有的为之着迷,有的为之痛苦。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无法和爱人相聚的相思之情。李商隐的这首《夜雨寄北》委婉含蓄地流露出相思之情,至今仍为人称道。
不过唐朝的另外一位女诗人,却因为写下“相思”之诗从而引来一片批判之声,这位女诗人是谁?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图片:女诗人提笔剧照
一、幼时就写“相思”诗的李冶
这位女诗人就是李冶,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李冶六岁时在观赏自家蔷薇后就作了一首诗,她这首诗才思巧妙并且对照工整,因此获得时人称赞。但是因为“架却”与“嫁却”谐音,巧妙的表达了相思之意,涉世未深的她竟委婉写到相思之情,这让她的父亲十分诧异也有些担忧。
每个人由于生活体验和眼界的局限,在特定年龄段往往会产生特定的情感,比如几岁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接触不多,因此在这段时间内,他们的主要情感就是天真烂漫和无忧无虑。
而六岁的李冶却写出了如此诗句,虽能表明她从小聪慧无比,但也显露出其心思过于复杂,她的父亲怕李冶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位失德妇人,不得已的情况下就将其送到玉真观清修。
为了让她彻底斩断俗世杂念,还给她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李季兰,这个名字寄托着李冶父亲对她的美好期望:希望她能够像兰花那样纯洁而高雅。
不过世事无常,老天似乎总爱捉弄人,李冶父亲万万想不到,自己当初一片好心换来的竟是事与愿违,后来他的女儿竟然获得了“风流女冠”的称呼。“风流” 在古代多是用来形容浪荡而又品行不端的公子哥,具有很强烈的讽刺意义,人们用“风流女冠”形容李冶,从侧面反映出李冶行事作风的放荡不羁。
图片:送到玉真观清修剧照
二、李冶走上风流之路的原因
李冶幼时只是写了一首有关相思的诗,但当时的她对相思和男女之事还没有什么具体概念,或者说一切只是巧合,不过她为何最终会获得风流女冠的称呼呢?
首先,这和道教有莫大的关系,据传,道教起源于创写《道德经》的老子,而老子原名叫“李耳”,和皇帝同姓。唐朝的皇帝为了粉饰门庭,提升皇室权威和人民对自己的认可,便强拉关系认老子做祖宗。
道教坐着老子的顺风车,也就顺理成章获得了皇室支持并且迅速发展,不过唐朝的道教虽然受到皇室和民间推崇,但是却没有严格的戒律,进入道观的女子甚至比外面的女子更加自由且不受束缚。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时社会对女子进入道观持积极支持的态度,这样一来,女子进入道观一时蔚然成风。
图片:女子进入道观蔚然成风剧照
其次,唐朝开放的民风,也成为推动李冶走上风流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唐朝社会民风十分开放,当时取乐之风十分盛行,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全国设有许多教坊,从业的宫妓人数众多。
官员和士子阶层无论是饮酒取乐还是游山玩水,都会召唤许多宫妓相伴,再者,唐朝爱情观念非常开放,在唐朝时男女之间的交往并没有那么多避讳,男女之间也不过多设防。
除此之外唐朝还提倡婚姻自由,这在封建时代是十分难得的,当时的女子,无论是普通平民还是皇室公主,只要不满意自己的配偶都可以提出离婚。这种开放的民风解开了传统礼教对女子思想的束缚,也为李冶走上风流之路提供了条件。
图片:唐朝时男女交往剧照
三、李冶在风流之路上的大胆尝试
上面提到唐朝的道观和民风都十分开放包容,这意味着李冶从进入道观开始,她的人生已经开始改变。起初,玉真观道长看她聪慧敏捷便不遗余力培养她,最终李冶成为一名才貌双全的绝色女子,当时一介女冠的李季兰在《唐才子传》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李冶曾在六岁就写出一首有关男女相思的诗,如果说当时她心里对男女感情刚刚萌芽,那么后来正值妙龄的她对男女感情的向往早已如花般绚烂绽放,妙龄的她此时开始渴望和一位长相俊朗才华横溢的男子邂逅。
自古以来男子就喜欢追求容貌美丽的女子,虽然李冶是一位出家女弟子,但是其美貌依然拨动了不少男子的心,这些男子中有一些能保持理性,但也有一些会行下流之事,故意调戏这位姿色非凡的小道姑。
不过李冶并未被这些人吓得花容失色,她故意作出一副欲拒还迎的娇羞样子,把这些男子迷的团团转。李冶通过这种手段,把越来越多的孟浪之徒吸引上门,从此她开始沉溺于同这些男子挑逗调情。
图片:容貌美丽的出家女弟子剧照
后来培养李冶数载的观主不希望看到她受伤害,就对其加强了约束,这让李冶感到十分不自由,反而更加渴望同男子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最终李冶厌倦了道观无聊的日子,想要去繁华的世间体验一番,她趁观里的人不注意偷偷跑下了山。
李冶第一次恋爱始于一次溪上泛舟,当时她在水路和一名叫朱放的男子邂逅,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不过这段感情很快就随朱放前往江西为官被迫终止。
李冶失去热恋的情郎内心十分煎熬,不过她很快就把目光转移到另外一个男子身上,这个男人名叫阎伯钧,是个才貌双全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