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看上海,古文化2-崧泽遗址

2020-09-17 14:22:05 作者: 骑车看上海,

很多朋友家里都有一本书:《上下五千年》,就是说中国的历史是五千年,这五千年是怎么来的?要感谢司马迁,他的《史记》记录了夏商周三代,西周大概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距今3千多年了,这个比较可信。太史公又记录商朝600年、夏朝400年,这1千年大体上可信,为半信史,这样就是4千年。另外的1千年是怎么回事呢?《史记》首篇是《五帝本纪》,大概也是1千年,全部是传说,信不信在你。这样是五千年,是记录在历史书上的,尽管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司马迁的书大致上还是值得相信的。

五千年前是怎样的,是不是啥都没有?不是的。

和世界上所有的古文明一样,中国历史上,在传说阶段之前,也有一个很长的神话阶段,在后人看来,那些神话比五帝时期的传说更加荒诞不经。司马迁在整理远古的史籍时,就认为这些神话太荒诞了,全部不加采纳,没有收录进《史记》中。今天除了《史记》,那些记载神话的古籍都没有保留下来,后人连一窥的机会也没有,实在可惜。

以今天考古发掘的成果来看,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历史是否有五千年是存疑的,但中华文明远远不止五千年,这个没有任何问题。远古的遗存非常稀少,也没有文字记载,考古界只能按照出土文物的特征,划分不同的地域和时期,以某某文化来命名。

在我们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是马家浜文化,同时期的还有河姆渡遗址和罗家角遗址,估计是不同的部落,距今7000-6000年,这是野生水稻被驯化的年代。后面有著名的良渚文化,有非常精美的玉器,有人推测战神蚩尤就来自于这个文明,距今5300-4300年左右。

嘉兴的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在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有数百年的间隔,崧泽遗址(文化)从时间上来说,正好位于这个间隔期。崧泽文化覆盖的范围,远没有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覆盖的范围大,但这三个文化之间,有比较确切的继承关系,所以反映了本地区在新石器时期的文明发展进程。

那二千年多里,在长江下游的南岸,特别是上海地区,发生了什么呢?

崧泽遗址位于沪青平公路边上,这条公路是中国的景观大道318国道的上海段,崧泽遗址在K32的里程碑处。

崧泽遗址是1957年发现的,发现者就是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的一个青浦本地员工,传说这里是东晋时期大地主、大贵族袁山松的故居或者墓葬。第二年开始大跃进,全国上下大练钢铁,没人对几个古墓感兴趣。真正挖掘是1961年夏,没有发现金银财宝,但出土文物的年代远远早于东晋,是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介于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后来被命名为崧泽文化。

可能是文革后期再次挖掘的场景

崧泽古文化遗址博物馆,就建在当初发掘的原址。西边是油墩港,北起吴淞江,穿越青浦、松江两区,汇入横潦泾。南边是淀浦河,西起淀山湖,横穿上海西部,汇入黄浦江。这二条河都是1949年后新开辟的运河,但并非新河道,而是历史上现成的河道,或淤塞、或变窄、或断流。东边的南崧泽塘是一条支流,向北不远汇入油墩港。

南崧泽塘

油墩港

地图上没有显示的小河浜,从博物馆前面流过,连通南崧泽塘和油墩港

油墩港与淀浦河交汇处

五千年以前,此地应该是一片适合生活和居住的河边高地。之后的数千年中,吴淞江经常淤积,水患不断,崧泽遗址所在的高地周围受到洪水的反复侵袭,成为一片沼泽,留下崧“泽”的名称。

崧泽地名的由来:传说东晋吴郡太守袁崧曾在这里居住,袁崧死后,葬于村后,“假山墩”便为其冢,但考古并没有在大土墩内发现晋代遗物,这一传说被否定。袁崧应该就是东晋时期的袁山松,古人写字是纵向的,山松很容易被认作崧字。

陆深是浦东人,明代属于上海县,他在《崧宅辨》中考证:“松宅非崧宅,本名崧泽耳。”《尔雅》上说:“山高而大,崧。”《释名》里讲:“下而有水曰泽,言润泽也。”可见,崧泽之名,应是古沼泽中的一块高地。说实话,我是想象不出这儿会有“山高而大”的景象。我还是觉得崧字来自于袁山松,至少这样显得有文化[呲牙]。

崧泽遗址博物馆外景

最早的时候,崧泽遗址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只是一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考古界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大范围内的文化,是介于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的一环。其实最早发现同类型文化的地点是湖州城北太湖沿岸的邱城遗址,但.....还是命名为崧泽文化。2013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