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圣旨是如何传达给百姓的?衙门前的一道墙,隐藏了玄机

2020-09-17 13:27:33 作者: 皇帝的圣旨是

古代中国一有一句俗话叫“衙门八字朝南开”,衙门朝南开这很好理解,因为官署建筑有坐南朝北的讲究,以体现尊贵。而“八字”就有讲究了,原来古时的官衙大门左右,照例还要分列两道墙,沿门侧呈斜线往左右前方扩散出去,刚好形成“八”字形状,这就是“衙门八字朝南开”的由来。

衙门之所以建成这个形制也是有原因的,衙门前这道八字墙十分尊贵。首先,凡是需要让天下百姓知道的皇上的“圣旨”,就必须张挂于八字墙上。这在汉代时就已形成制度,将皇帝的指示逐渐传达到基层。

比如明代时就有规定,每年从2月到11月,皇帝照例每个月都要颁布一道圣谕,通过文书传递转到各地衙门。因此,除了年头岁末农闲外,天下百姓们每个月都要到衙门前领受最新的圣谕。其实,这些圣谕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嘱咐百姓要安分守己,干好农活之类的。

每一次衙门恭接圣谕时,仪式都很隆重,少不了吹吹打打的场面,而且还得有和尚道士一起来凑热闹,如同做水陆道场一般。

然而,衙门的八字墙门前恭接“圣谕”的热闹还不仅于此,因为大多数百姓都不识字,为了帮助他们很好贯彻落实的皇帝的最高指示,衙门前通常还要派人做宣讲活动。

除了圣谕外,衙门八字墙也担任着“公告栏”的职责,上面也会贴着各种各样的告示。一类是传到朝廷和上级官府的告谕,比如北宋王安石变法时,衙门八字墙隔几天就会有“重大新闻”,一条条涉及百姓的变革之法就会出台。

还有一类是本县长官发布的告示和禁令,如《严拿逃凶逸犯示》、《禁止地棍骚扰示》、《禁止土妓流娼窝匪示》等等。这类告示都有固定的格式,多以县令名义发布,也有县令的属官联名发布的。

比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苏州府属嘉定县衙门发过个《严禁脚结党横行告示》,最后的署名是——知县闻在上、县丞萧文炳、主薄洪天爵、典史宋琏,从一把手到四把手的大名都给写上了。为了方便民众阅读和理解,衙门前的告示经常采用韵文或者白话文。

此外,因为古代县衙是行政司法合一体制,又综理财政文书文教各务,所以举凡催征赋税名单、审结民事刑事诉讼后的判词,以及县级科举考试后的录取名单等,也都粘贴在八字墙上。

因为需要张贴的东西太多,其后,衙门大门前那一堵正对着大门的照壁,也被派上了公告栏的用场,而且因其处于可供通行的衙门前道路上,更方便大家停足仰观,故有后来居上的趋势。换句话说,八字墙及此处的衙前照壁,就是古代社会一方区域内的官方新闻发布处,每天都会聚集一大批人群在墙壁上看布告读判词,逢上县考发榜,自然就更热闹了。

到了清代时,衙门的八字墙也成了民众发布“花边新闻”的最佳之地,为了表示对官府的不满,民间不少人往往也会偷偷地发布了“公告”,不过此举都是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谩骂县令又或是诋毁官府,当然也有伸张正义的。

鸦片战争以后,衙门的八字墙成了揭露殖民主义罪行或者号召民众奋起抵抗的“揭贴”(即传单),也纷纷贴到了衙门口。在封建时代,衙门的八字墙是体现国情民生的窗口,也是普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