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对高丽不宽容待之,除了“武功”之外,还有这个原因

2020-09-17 14:21:18 作者: 李世民为何对

导语

如果从中国历史上挑选一个最为了不起的皇帝,小编个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李世民。

从晋阳起兵,李世民就活跃在军事战场的第一线;即便登基之后,李世民还是亲征高丽。

不论高丽之争是以什么样的结果而告终,李世民所展现出来的豪气与韧性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

唐朝的“河北”

对唐朝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唐朝的地方行政单位分为三个级别,即道、州、县。

我们今天文章中的河北,所指的就是唐代的“河北道”。当时的“河北道”覆盖范围与现在的河北省还是有相当大的出入的:东并于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恒山,北通渝关、蓟门。

那时的河北,北部是广袤的草原,居住了大量的游牧民族;只有南部,才是汉人的居住区。相比较起来,南部的经济也要远远比北部更强。

其覆盖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全部,河北、辽宁大部,还有河南、山东以南的地区。

河北对李唐的仇恨

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隋末大变局中,虽然各路英雄起四方,但真正有机会问鼎天下的势力,并没有几个。

数来数去,除了晋阳的李渊集团,恐怕只有洛阳的王世充集团、瓦岗寨的李密集团、河北的窦建德集团才有和李渊集团交锋的实力。

或许,没有李世民的出现,隋末之后的天下归属会由上述三人中产生。可历史没有或许,李世民出现了,那么最终的赢家只能是晋阳的李渊集团。

洛阳一战,李世民击败王世充与窦建德的联军,天下基本平定。如果李家能在处理窦建德一事上仁厚一些,天下在那个时候就可以走向平静。

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窦建德在河北人心中的威望让他们不敢留着这个后患,他们杀了窦建德。可窦建德不同于王世充,他在隋末变局的各个势力中,可以说是一个仁义之士:唯夏氏为国,只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

窦建德的死,激起了河北人对李唐王朝的仇恨。他的旧部刘黑闼以给窦建德复仇为借口,再次举兵,对抗李唐王朝。

虽然刘黑闼的起兵最后被剿灭,但仇恨的种子深深的刻在了河北人心中。

来自河北的长久危机

自李唐王朝建立以来,河北就不是一块安稳的地方。很多危机的开端,都是来自于河北道。

刘黑闼的反叛,之所以能引起李唐王朝的震荡,归纳原因有这么两点:一是河北人感念窦建德的恩德,李家父子杀窦建德引起了河北人的不满;二一个是因为刘黑闼有突厥人的支持。

突厥人在隋末大变局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丝毫不亚于各方反隋势力。他们支持刘黑闼、窦建德、刘武周、王世充、梁师都,就连李渊都向突厥抛去了橄榄枝。

我们现在来看看突厥所支持的各方势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盘桓在河北道上的反隋势力。这一点说明了一个问题,河北道一直被突厥所觊觎。

河北道的稳定与否,一直是李唐王朝上空所悬的一把利剑。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这把利剑就会掉下来。

刘黑闼的叛乱被平定后,河北道曾有过一段时间的相对平静期。河北道之所以能够平静,是因为那里的人摄于李世民的强悍而不敢闹事。

可等到李世民去世后,河北道就不再安宁。武周年间,河北道发生过李尽忠和孙万荣的叛乱:万岁通天元年: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

这一次叛乱,虽然武周损失不小,但最终还是顺利的平息了叛乱。统治层面上,没有伤筋动骨。

但等到了唐玄宗时代,河北道的再一次叛乱,就彻底的动摇了李唐王朝的统治根基。这次叛乱,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安史之乱。

当时,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名号,由范阳起兵:十一月,反于范阳,矫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以诸蕃马步十五万,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

这里的范阳,包括今天的北京西南、保定、涿鹿、霸州、天津一带,在唐朝的时候,其行政区域上是属于河北道的。

征高丽的另一个原因

一向无往不利的李世民,在任何战场基本上都会以完胜而告终。只有在征高丽的时候,李世民出现了少有的失利。

虽然,李世民征高丽,依然是胜多败少,成果远大于损失,可现实的问题是,李世民的亲征,并没有完成他的战略目标。

高丽没有被征服,李世民“灰头土脸”的班师回朝。但他班师回朝之后,依然对高丽念念不忘,时不时的要派兵去打高丽一次。

而且,让人感觉不解的是,李世民对高丽的强硬态度要似乎要超过他对其他周边势力的态度。对待高丽,他并不像他所说的那样: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