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对高丽不宽容待之,除了“武功”之外,还有这个原因

2020-09-17 14:21:18 作者: 李世民为何对

对高丽,即便是高丽认“怂”了,李世民依然是以征服为主。难道这仅仅是因为李世民在征高丽一事上丢了“面子”么?

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李世民对高丽的强硬,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于河北道。河北道是李唐王朝的边关重镇,它的稳定对于李唐王朝内部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地理区域上来看,河北道绝对属于李唐王朝的边境。外面的游牧民族,一旦拿下河北道,就可以威胁李唐王朝的核心。

而河北道北部,边境线广阔。一边同突厥势力接壤,这一点前文我们已经说过,突厥势力从隋朝末年开始,就在支持各种反隋势力,祸乱中原王朝。

更加准确的说,是颉利可汗野心勃勃,想要趁着中原王朝动荡,趁虚而入,问鼎天下。只不过突厥的谋划落空了。

中原王朝最终的话事人姓了李。而且强悍的李世民更是把突厥势力打了个落花流水,一路逃窜。直到逃窜到威胁不到河北道的地方,李世民才开始用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们。

但广阔的河北道边境线,除了要面对突厥的威胁,辽东方面,也是存在隐患的。

前文我们说过,河北道的百姓,因为窦建德的原因而仇恨李唐王朝,他们一直以来就和李唐王朝不是一条心。

但这并非是唯一原因,说到根源,还有更深一层的历史原因。大家都知道,隋朝的时候,隋炀帝曾多次征高丽。

这种做法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河北一带的经济发展严重下滑。在北齐时代,河北一带作为北齐的经济中心,曾经相当繁荣。

在这里既有发达的农业生产基础,同时还可以和高句丽进行长期的贸易往来,此时的河北百姓是幸福的,富有的。

但隋朝的统一终结了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北齐时代,河北一带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北齐的国都邺城,就坐落在河北一带。

而隋朝建立之后,他们初期的政治中心是西安,迁都后的政治中心是洛阳。这样一来,让原本处于北齐国家核心的河北人民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落差。

于是,他们开始同中原王朝的统治核心产生了离心。再加上隋炀帝征高丽,让河北一带和高句丽的贸易也无法像之前那样和平开展,导致河北经济飞速下滑。

河北的百姓们,就更加对这个中原王朝抱有怨言。这种怨言,直到李唐王朝建立也没有消失。所以他们会支持窦建德、支持刘黑闼。

河北道百姓对统治核心心怀敌意,所以他们要对抗李唐王朝;而中央统治核心也因为河北道一带动乱不断,对他们产生了歧视心理。

对河北道的百姓而言,李唐王朝并非他们的心之所属。既然不是心之所属,那他们就会离开这里。

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逃户。所谓的逃户,就是农民离开自己原本的户籍所在地,去往其他的地方,寻找新的没有开垦的土地去开发。

这个问题,自从李唐王朝的建立,就一直存在。开始的时候,李世民也曾想过扼制,但当他发现扼制不住的时候,就选择对逃户进行奖励豁免。

如果能够在迁移后,主动向朝廷报备,不仅不追究责任,新开垦的土地还会有税赋上的优惠政策。当然,这里我们指的是李唐王朝统治下的绝大多数百姓。

但河北道的百姓不同,尤其是河北道以北的百姓,隋末大动乱让他们的生产能力急剧下降;与李唐统治核心的离心,让双方互相看不顺眼。

再加之来自更北方的突厥势力,总要侵扰河北道边境,这里的百姓真的应了张养浩的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隋末大变局,天下乱,河北百姓苦;李唐王朝建立后,天下开始安宁,可河北道的百姓所居住的地方,注定了他们很难真正的安宁。

外族势力的侵扰,让他们不能安居乐业;而李唐王朝统治核心为了和突厥PK,不免要动兵,河北道百姓就得通过各种方式支援军事作战。经济也好,服役也罢,反正过得是不怎么好的。

于是,他们选择离开这块地方。他们不会迁移向突厥,因为他们知道,李唐王朝的铁骑迟早要踏向那里,去往那里还是要有刀兵之战。

他们也不会向南迁移,越往南,就越和李唐王朝亲近,在心理上他们接受不了。他们选择了高丽,你没有看错,他们的确迁移向了那片土地。

此时的他们一定想象不到,在不久的将来,李唐王朝的大军会剑指高丽,让他们再一次陷入战乱当中,而且这一次还和他们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从隋朝末年,一直到李世民登基后,河北道的人,就开始向高丽迁移,如果以户数计算,不下十五万户。要是照这样继续下去,河北道迟早会变得荒无人烟,那里的人都将迁移到高丽。

而他,之所以对高丽不再宽和,是他清楚,高丽的政权背景,管理核心,不同于突厥。

虽然对李世民而言,他们都是“蛮夷”。但突厥还是部落管理,游牧是其主要的生活方式,没有明确的统治核心,并非是河北道百姓“迁移”的最佳选项。

而高丽不同,他们虽然也各有分支,可却有着比较固定的统治核心,换言之,他们也有着一定的向心力。可以组织迁移到那里的河北道百姓。所以对待他们,只能选择武力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