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尔纳:想象或许才是最真实的现实

2020-09-18 21:32:28 作者: 儒勒·凡尔纳

后人对儒勒·凡尔纳的评价是,“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

(儒勒·凡尔纳。)

如若你把《八十天环游世界》与《海底两万里》对比来一起看,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作者的地理学得真的是好。

(《八十天环游地球》插画。)

科幻文学应属于幻想小说里的一种,这种幻想小说读起来有一个特别的感觉,如果你一看便知是架空历史与现实的小说,那便是属于玄幻小说一类,这些小说里面不乏好的小说,但水太深了,如果我们要用自己的时间去筛选的话,我们可能大半辈子都进去了。

《海底两万里》与《八十天环游世界》有一个明显相同的特点,主人公都有一个可靠的仆人,《八十天环游地球》里是忠心的百事通,《海底两万里》里是博学的孔塞尔。科幻小说的体系架构非常重要,体系架构较为成功的例子有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而以硬科学做铺垫而取得成功的有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为例。《海底两万里》也属于后者。

(幻想乡。)

《八十天环游世界》其实在我看来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当然这不是故意抬杠),那就是作者一直没有解释福格先生大把大把的钞票到底怎么来的;这其实很像古龙的小说,大侠们在酒店里打完架摔完东西就走,根本不用管赔偿的事,进饭店都是直接吆喝小二上菜,似乎总有一个人暗中付钱似的……要真是这样这盘棋也太大了。金庸倒还好,主人公还会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如令狐冲、萧峰;而古龙的主人公许多都很出世,例如楚留香、陆小凤与花满楼、李寻欢、无花和尚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其实会增加其可读性,这是一个方向。

(无花和尚。影视剧《楚留香传奇》。)

《海底两万里》的创作初心便是“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妙的遨游”主题下的一部“地理小说”,后世则认为它成功地奠定了一类科幻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中大量真实可信的细节都建筑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

(尼摩船长带着他的两位客人在海底打猎。)

科学能使幻想的双翼飞得更远,科技的发展也成为了凡尔纳的万花筒,他笔下的世界因此呈现出了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缤纷色彩。地球的天空可以纵横往来,地球的核心可以直穿而过,海洋的深处可以供人散歩,而遥远的太空也可以自由地航行。从宇宙中孤独的流星到巨大的机器岛屿、豪华的潜艇、主宰世界的飞船,凡尔纳展现出了无穷的想象力。

后来,人们将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鹦鹉螺号”,借此来表达对凡尔纳的敬意。科幻小说具有一种打破幻想与现实之间隔阂的独特的非凡力量,这也正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

在19世纪末,人们对科学幻想的爱好已经蔚然成风。当然这与这一时期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分不开的。凡尔纳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面写了大量的科幻题材的经典之作。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了许多志趣高尚的人物。他们全身心地献身于科学,从来不计较自己的物质利益有多少,只在乎自己内心的满足。

这位科学幻想小说体裁的创始人笔下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奇思妙想的发明家、精明干练的工程师和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他其实是在通过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描写来体现出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反映出当时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与资产阶级那些一心在投机经营、贪赃枉法的人的不同。

(《海底两万里》插画。)

凡尔纳不同于那些脱离实际生活的“不下楼”学者们,他力图将那些集高度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于一身的人作为自己的正面人物。比如他的长篇小说《神秘岛》里的核心人物——工程师史密斯就是一个这样的一个人。他自己所喜爱的浪漫英雄主义人物——尼摩船长也是这样的人物。

(尼摩船长画像。)

他笔下的英雄人物具有丰富的人性,没有所谓的种族偏见,他们憎恶殖民主义者,同情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韩愈说“文以载道”,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是这样的一个民主主义作家:在他所选择的冒险小说体裁许可的情况之下,他尽可能的去表达自己对于压迫者的憎恶,以及对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一个平等原则上的团结一致的幻想。

在《海底两万里》和《八十天环游世界》中有两个人物是必不可少的,那便分别是助手孔塞伊和仆人百事通,这两位人物为事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才是冒险中的核心人物。

科幻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精神世界,在那里有令人神往的海底世界,有垂手可得的异域风情,有孤寂无边的宇宙荒漠。不论我们在黑暗中迷失了多久,在孤独中求救了多少次;那个幻想乡是一直存在的,你闭上眼睛就能看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