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官员让弘光帝亲征的提议,对于南明的政局,造成了什么影响?

2020-09-18 21:32:57 作者: 南明官员让弘

闯王李自成雕像

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的时候,明王朝的军事力量其实还没有被完全消耗殆尽。当时除了在山海关抵御清兵的吴三桂等人之外,在江淮流域还有不少军事将领控制着不少军队,如果新成立的南明政府能够将这些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的话,那么还是有可能像南宋一样偏安一隅的。

而事情的发展在开始的时候也和人们的预料差不多,马士英和江北四镇的首领推举福王朱由崧即位称帝,四镇的首领也表示了对于南明王朝的臣服。而史可法则被派遣到了扬州处理四镇事宜,在经历了波折之后四镇也表示愿意为南明效力,这让南明看到了稳定下来的希望。

但是在这个时候,朝中的不少大臣却对弘光帝以及马士英等人打算偏安的决定不满,他们觉得如果弘光帝能够御驾亲征北上讨伐起义军的话,是很有可能收复北方失地的。这让他们在朝中多次反对马士英等人的政治决策,这对于安定江北四镇以及收获江南士族的支持十分不利,让南明的政局再次出现动荡。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南明朝中清流对于御驾亲征的支持

在北京城陷落之后,原先崇祯朝中的大臣们有些逃到了南京,并迅速成为了南明政府中的重臣。这些人中有不少都是东林党和复社人士,他们对于政治理想的坚定追求让他们在到达南京之后,一直以光复北京为己任。

如今的东林书院

这些人士和他们在崇祯朝的表现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相较于实际的政治问题,他们更看重对于理想价值的追求。他们认为南明作为正统王朝,是一定要以收复失地,恢复北京城为唯一目的的。

而朝中当权的马士英等人却和他们的理念不合,马士英当时虽然积极招抚北方将领,但是更多地是想让他们成为南京政府的屏障,并没有积极北上的打算。而被清流们视为领袖的史可法,虽然当时在淮河流域积极布置军力,但是其本质目标也是在淮河南岸构建起完善的防线,来保障南京城的安全。

南明名臣史可法

当时在河南等地有不少乡绅豪族募集的乡军,这些军队主要起到了地方防卫的作用。在南明政府成立之后,有一些地方将领表示愿意为其效忠,并提出在河南一带地方防卫力量有一定的基础,如果此时南明能够进军河南地区的话,那么他们将得到十分有力的支持。

而这一局面让以刘宗周等人为首的清流看到了机会,他们提出现在对于南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收获百姓的支持,也就是得民心。而从河南等地的状态来看,天下百姓对于明朝统治者还是支持的。此时如果南明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北伐的话,那么天下百姓一定会云集响应,只要得到他们的帮助,南明政府一定可以收复失地。当时支持北伐的大臣陈子龙针对民心有如下一段论述,他认为百姓情绪混乱,这需要弘光帝做出表示:今者人情泄沓,不异升平,从无有哭神州之陆沉,念中原之榛莽者。

南明清流官员刘宗周

因此刘宗周等人极力劝谏弘光帝亲征北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露出南明的决心。但是他们的这一想法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北伐提议的失败

在刘宗周等人提出北伐意见之后,立即遭到了马士英等人的强烈反对,这主要是因为相较于这些清流人士,一方面马士英等人更看重实际的利益,北伐会消耗南明政府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对于本地官员士族的利益并没有提升。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南明所处的实际情况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知道北伐的难度和面临的种种限制。

马士英剧照

首先是南明政府缺乏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南明弘光帝的即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着江北四镇首领的支持,而这些将领虽然名义上归附于弘光政府,但是其行为却相对独立,而且南明政府也很难对他们加以管制,想要直接命令他们就更加困难了。

在南明招抚这些将领之后,他们也并没有把保卫南明视为己任,而是趁着驻防江北主要城镇的契机,放任自己手下的士兵对当地百姓进行劫掠,这足以说明相对于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新政府,他们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当时他们的军队和江淮地区的百姓已经势同水火,这在当地官员的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扬州、临淮、六合,所在兵民相角。兵素少纪律。民更近乖张。一城之隔,民以兵为贼,兵以民为叛,环攻弗释。

但是他们又是南明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如果真的要发起北伐的话,就必须要借助他们的人马。这些将领对于这种会损害自己利益的出征恐怕是很难答应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了当地百姓的不满,这支所谓的王师恐怕也并不会像刘宗周等人设想的那样得到百姓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连走出江淮地区都很成问题,更遑论进军河南,收复北京了。

因此刘宗周的提议受到了大量的反对,江北四镇的将领刘泽清等人也表示如果不处理刘宗周这种自以为是的大臣,自就将辞去南明的职务,这对于南明政府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以刘宗周为代表的清流大臣们纷纷离开了南明政府,北伐的提议也就此作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