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国绝不可定都南方背后的坚持

2020-09-18 23:39:53 作者: 钱穆:中国绝

“定一国之都,固万里山河,成千秋大业。”任何一个朝代在建国之后面临的头等大事约莫都是“定都”二字。

定都意味着日后举国上下的政治中心所在,必须兼顾整座天下,容不得丝毫马虎。

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多方敲定琢磨,最后方才确定定都北京,对此钱穆老先生道出了中国绝不可定都南方背后的坚持。

一、文化的孕育

我国的文明的发源是以黄河长江为中心,以沿河、沿江一带为范围逐步孕育的,整体呈现着多元化区域性不平衡发展,通过后来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整体上的中华民族。

在地理上我国有着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特征,而人口与经济的中心则偏向于南方,北方与之相较之下略显荒芜。

但关于定都一事,钱穆老先生早在抗战期间便先后发表两篇文章,主张抗战胜利之后,切不可在南方定都。其中便有部分关于文化孕育的原因。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历史上历来改朝换代都是自北而南、沿河流而下的,因此,为了躲避战争人口也呈现这个趋势向南方转移,随之而来的则是整体文化的南迁。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人口的南迁也就注定了想要再次驱动人口北上是艰难的,那是否就意味着将北方的文明发源地就此荒废?显然不行!

历朝历代,我们的先人关乎于定都一事,多是选择在北方,因为危险长存于北方,这种逆流而上的精神,令人叹服。

因此,定都北方首先是对于北方文明的一种挽救,另一方面则是北方定都背后所代表的意志。

若是在南方定都,不妨看一眼北宋,沉迷于富庶之地偏安一隅。而且历史上有一个事实,罕有南方政权逆流而上占据北方继而一统中原者。

因此,定都北方有着文化意义上的传承,以及历史思维的导向。

二、经济上

对于上述的情况,人口大幅偏向南方,在这样的背景下定都北方,实则有着另一层意义,即通过首都对于国家经济的带动作用,使得北方的荒芜之中绽放出新生。

通过首都的作用,带动人口逆流而上,实现南北调控,带动北方发展。

首先,在当时的情况南北双方经济、文化、人口差异上是巨大的。

北方当时相较于南方处于大幅落后阶段,商业上远远不如南方发达,北方依旧以农业等原始生产为主。

在人口上,历朝历代的“顺流而下”,使得南方地区的人口远远超出北方。例如三国时期,曹魏占据天下十之八九,但人口与位于南方的蜀汉、东吴相差无几。

因此,定都北方有着以下几层意义。

其一、国都经济上的带动作用

作为一国都城,政治中心,其发展自然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任何一个国家的首都都不可能是贫瘠的,因此定都北京意味着北京的经济将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过程。

而北京身在北方,自然能够辐射周边区域,使得整个北方的经济在北京的带动下踏上快速发展的列车。

其二、南北兼顾

前文有所提及,在当时北方的经济依旧以农业为主,而在我国以北便是俄国。虽在当时两国之间关系融洽乃是“兄弟”国家,在建国初期对我国有着一定的扶持,但是亦不得不提防,因此北京的位置便恰到好处。

在俄国的帮助下,以及我国自身的带动之下,北方的工业落地,俨然带动了整个北方区域的发展,与南方的轻工业形成对比。

不仅是南北方,东西发展亦要兼顾,因此北京的位置恰恰处于我国各省中央,能够有效的实现南北调控等宏观作用。

而恰恰是这种思维,方才使我国的北方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再没落,复兴成为了可能。

毕竟一个国家要兼顾所有的地区共同富裕、共同进步,不可以抛弃任何一部分。

其三、盛极而衰

若是我国定都南方城市,例如南京的话,必然要导致南方的经济再次腾飞,而反观北方的经济得不到振兴只会逐渐的趋于没落。

随之而来的必定是人口上的大幅度南迁,那么北方将面临着,人口持续骤减继而人烟稀少。

整个北方的文明将面临就此而断绝的风险,甚至于诺大的北方土地将就此荒芜人烟无人生存。届时如果再做调控将是极度困难的,毕竟中国的人口自古都是南下容易北上难。

与此同时,南方经济的一增再增是不合理的,国家必须要做到南北兼顾,若是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后果不堪设想。

不仅仅是经济上,人才上亦如是。当时的南方几乎占据了整个祖国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才,而在北方诺大的土地上只有寥寥无几,对未来的发展局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因而,中国古代不少朝代都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例如明朝之时,朱元璋时期发生的南北榜争。

历经了“蓝玉案”的明朝急需新鲜血液注入朝廷内部,而随之而来的科举无疑是选拔人才的最佳之处。因此朱元璋对于这次科举极其重视,然而放榜之时,共录取五十一人竟无一人是北方士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