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国有司马迁,这位西方历史学家更加出名,他和司马迁有何不同

2020-09-19 02:06:24 作者: 原创 我国有

原标题:我国有司马迁,这位西方历史学家更加出名,他和司马迁有何不同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最公正和犀利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被称为文学斗士、民族脊梁的一代文豪却因为种种原因,正在惨遭无耻小人的唾骂,并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史学宗师司马迁所创造的历史记述模式却被后人一直沿用到现在,作者坚信,历史这个小丫头无论怎么被人扭曲和打扮,终究会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的。而比司马迁早出生300年的一位西方史学家,他不但和司马迁一样奠定并开创了西方的史学模式,而且,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更大。

·东西方史学宗师的终极PK

今天作者想说的这个人,想必喜欢历史的读者都认识他,他就是和司马迁有着非常相似遭遇和写作手法的修昔底德。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活了59岁。

在有生之年,家族世代写史的司马迁因为在朝廷上为大将军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被汉武帝罚以宫刑(采用物理方法切除男性的生殖器)。

身心遭到了极大侮辱和伤害的司马迁,能促使他活下去的唯一信念就是要完成《史记》。所以,史记不仅仅是二十四史之首,更是司马迁一生才华和信念的凝聚。这种仅靠一人之力,花费一生时间查阅资料,最后完成书稿的历史记述,整个人类史上有几个呢?修昔底德曾经是雅典的一位大将军,他因打了败仗被朝廷放逐了20年。

修昔底德写的历史和司马迁最大的不同就是,修昔底德是用一次战役将他对历史的理解全方位地剖析了出来,而不像司马迁一样,让读者自己去领悟,这也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先说说司马迁和修昔底德二人的共同之处,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 将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无论是“沙丘之变”还是“霸王别姬”,在司马迁的笔下,当这些事情发生时,他仿佛就在眼前。

从对话到神态,从周围环境到天气情况都被司马迁写得入木三分。

无独有偶,修昔底德同样采用了一种演说词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推断非常巧妙地塞到了历史人物中去了。

你可以说他们是推理,你也可以说他们是演义。

但相比枯燥而又虚假的宫廷记录,这种手法更能得到读者的共鸣。

这样的句子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二、 都排斥鬼神之说

无论是司马迁还是修昔底德,这两位史学家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他们都不相信超自然现象。如果你留心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你会发现,前八十回的作者只强调命运,但不信鬼神。但后四十回的作者,不但在文章里加入了很多迷信的东西,还将宝玉、探春、妙玉这些人给世俗化了。

但生活在汉朝的司马迁就对汉武帝不问社稷问鬼神的态度非常反感,所以在他的笔下,讲的都是以人为本的事实,而非虚幻缥缈的玄学。

三、 都喜欢态度鲜明的道德批判

司马迁生活在汉代,却敢对当朝的汉高祖刘邦给予客观的评价,这在后世是绝非仅有的。但对于西方的修昔底德来说,西方人直率的性格写实并不是压力。

有人说作为一个史学家,他们笔下就不该有自己的观点。但作者想说,是人都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无论是司马迁还是修昔底德他们都是对事不对人,是通过自己的态度来对后世之人直接的警告,而不是虚与委蛇,歌功颂德的马屁精。

四、 他们都相信历史是必然的结果

在历史圈,很多明朝的粉丝会说,如果明朝不亡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将会怎么样,怎么样。但作者想说的是,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朱元璋从建立之初,沿用了元朝大部分制度,并创造性地发明的锦衣卫之后的必然结果。

如果明朝不亡,一直沿袭到1840年,那他们会比清朝输得更惨。历史没有偶然,历史总是在一定的规律范围内反复循环的。一切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修昔底德和司马迁最大的不同之处

修昔底德只写了一个事件,那就是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本书仅仅是史记的四分之一。史记是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来阐述历史的,而修昔底德是通过一场战争来阐述雅典和斯巴达两个体制之间的较量的。

看似修昔底德的写史更简单,其实,他写的更加深入。

修昔底德不但记录了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他还努力找出为什么会发生。

司马迁是通过让后人去读、去感悟,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而修昔底德则不同,他直接边叙边议,自己就明确给出了朝代兴衰的答案。司马迁的史记是大众化的,而修昔底德的史书是写给皇帝看的。司马迁研究的是微观层面上的成败,而修昔底德喜欢谈宏观方面的大历史。

在对后世的影响中,现代史学家基本采用的都是修昔底德的方法。

像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孔飞丽、芭芭拉塔奇曼、黄仁宇、肯·沃尔夫、卜正民等都深受修昔底德写作方式的影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