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盛世”背后的女人,没有长孙皇后,魏征恐怕早就危险了

2020-09-19 10:19:11 作者: “贞观盛世”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想出去打猎被魏征死谏给劝了回来,你再是忠臣也没这么干的,堂堂的一国之君想打个猎都要受到魏征的限制,这事搁谁也得生气啊。说实话没当场杀了魏征已经算是李世民很理智了。带着气儿,唐太宗李世民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此时仍然是愤恨难平,对长孙皇后说了,朕一定要杀了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解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细语的问明白了事情的缘由也不说什么,只是悄悄地回到了内室,穿上了礼服,接着就严肃认真地来到陛下面前情词恳切地对陛下行礼说道:"臣妾要祝贺陛下!"她这一举动搞得唐太宗是满头雾水,现在也没什么喜事值得祝贺的啊,

长孙皇后郑重地说道:"臣妾听说只有贤明仁爱的君主,才会有忠谏耿直的大臣,今天魏征直谏,由此可见那是因为陛下您圣名的缘故,所以臣妾才恭祝陛下。听完皇后说了这些话,李世民仔细想了想发现皇后讲的确实很有道理,这个时候他心中的苦闷和抱怨顿时间烟消云散,顿时豁然开朗,转忧为喜。而魏征也自然而然保住了他的官位和性命。可见长孙皇后实在是聪慧过人,而且有一颗包容的心。

还有一次同样也是魏征的谏言,也是得到了长孙皇后的力挺,话说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希望能够给她一场盛大的婚礼,要比姑姑的婚礼盛大,当年她的姑姑永嘉公主出嫁的时候因为唐朝刚刚建立,可谓是百业待兴,国力并不充盈,但是现在的大唐已经今非昔比早就是盛世太平,国库充盈了。

其实女儿要求增添点嫁妆本来也不过分,但是此时老杠精魏征听说了此事之后,那还得了,这事必须要上谏,于是上朝的时候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魏征就说了:陛下乃是一国之君,千万不要忘了祖制,作为一国之君要懂得公平公义长幼有序,千万不要留下让人可以抓住的话柄。你想毕竟时代不同了,情况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必他就非得是死守规矩,李世民就在去后宫时随口将魏征的话说给皇后听 皇后却十分的佩服魏征并且她称赞道:"臣妾常常听说,陛下对魏征那是以礼相待,重用贤才,但是一直不知道陛下为何会这样做,今天听了陛下说了他的谏言,这可真是一心为了国家社稷着想的好臣子啊,臣妾与陛下虽是结发夫妻,可谓情深意重,但因为陛下高高在上的位置,臣妾每说一句话还要对陛下察言观色,生怕惹怒了陛下,而魏征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臣子,相比你我二人的关系要疏远很多,居然能够做到如此的直言谏君,这种臣子实在是难得啊。他的话陛下不可不听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女儿长乐公主最终是带着不太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上述的这番话既抬高了李世民,同时也增强了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可谓是有理有据有节,字字铿锵,深入人心。

都说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离不开忠谏之臣魏征,但是魏征在几次惹怒了李世民之后,之所以能够保全性命与官职说到底离不开长孙皇后。所以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必然的,除了自己有审时度势勤政爱民之外,内有贤妻,外有忠臣,如此这般,岂有不强盛的道理。

但是好景不长,贞观八年,也就是公元634年,长孙皇后由于在巡幸的路上受了风寒,加上她本身体质就很虚弱,回宫后就大病不起,病情时一天比一天严重,太子得知母亲重病心中焦急万分便请求赦免囚犯去道观给母亲祈福,群臣也是随声的附和。但是长孙皇后自己却是坚决反对。她说生死有命,不可因为她一个女人大动干戈,乱了法制。

长孙皇后病了约有两年之久,终于在贞观十年也就是公元636年的盛夏时节,崩逝于丽正殿。享年仅仅36岁,她病重弥留之际,仍然不忘嘱咐丈夫唐太宗要容得下忠臣的谏言,亲君子而远小人,并且请求不可为她的葬礼铺张浪费,简单操办就行了,长孙皇后短暂的一生,留给后世的美好却是太多太多了。她虽然离开了世界,但是她却永远活在世人的心目当中,女人做到如此境界真可谓是千古少有。她的行为和精神给后人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值得人们深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