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的战略冲突,诸葛亮隆中对,鲁肃榻上对

2020-09-19 22:33:59 作者: 三国时期蜀汉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复兴汉室的战略蓝图,可谓家喻户晓。然而,也许很少有人知道,鲁肃也为孙权规划了一套东吴版的战略蓝图“榻上对”。

周瑜和鲁肃是好友,于是把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孙权非常欣赏鲁肃,初次相会,两人便合榻对饮。孙权说自己继承父兄基业,想做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事业,辅佐汉室。

鲁肃随后提出了“榻上对”,他认为汉室已经被强势的曹操所挟持,汉室不可复兴,而曹操的势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拔除,因此建议孙权沿着长江向西进攻,消灭黄祖、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最后实现称帝的伟业。

根据《三国志》记载,孙权随后马上刹住了鲁肃的阐述,他说自己只想一心辅佐汉室,没有称帝的野心。“榻上对”是两位聪明人之间的对话,鲁肃第一次见孙权,势必把毕生才学和战略规划,全都表达出来;孙权作为坐镇一方的割据势力,不能过早暴露自己的野心,所以有所保留。

孙权虽然表面上否决了鲁肃提出的最终要称帝建议,然而心中非常赞赏鲁肃,于是赠给他很多资产。鲁肃虽然受到了孙权的否决,然而以他的才智,肯定知道孙权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回答。

这一年,孙权年仅18岁,已经有如此权谋和心术。鲁肃面对这位比自己年轻十几岁的主公,内心敬佩不已,而孙权也暗喜自己遇上了知音。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些话语不必说透。

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战略,是占领荆州和益州,等待天下有变,兵分两路,协同北伐。这一战略的基础是占领荆州和益州作为基地,然而东吴榻上对所要图谋的,也是荆州和益州。吴国想要的是蜀国的立身根本,这便是吴蜀两国在战略层面的根本矛盾。

“榻上对”问世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因此,鲁肃的战略规划没有提到刘备的存在。如果没有曹操的南下,也许孙权可以实现占领长江以南所有土地的规划。

赤壁之战的爆发,打破了榻上对的既定规划。曹操挥军南下,很快占领了荆州。鲁肃不得不对规划做出调整,主张联合刘备,共拒曹操。虽然孙刘两家为了共同的利益,短时间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曹操。然而当曹操败退回了北方,孙刘两家的利益矛盾随即越来越明显。

孙权趁着关羽北伐曹魏,偷袭荆州,最终占领了大部分荆州领地。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举倾国之力伐吴,在夷陵之战中受到东吴陆逊的阻击,大败而回。

此战当中,蜀国的著名将领和谋士,折损严重,青年基层骨干的损失同样严重。蜀汉后期,有一句话形容人才匮乏的窘境: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造成这个后果的重要原因,便是夷陵之战造成的人才断层,新老骨干的青黄不接。

如果说荆州的丢失,已经注定了隆中对的失败,那么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则是在蜀汉灭亡的道路上加了一把鞭子。

曹操南下占领荆州,让鲁肃提出的“榻上对”不得不做出调整。孙权偷袭关羽,袭取荆州,则是让诸葛亮的“隆中对”荡然无存。

战略规划的制定之初,所能看到的形势只是暂时的。随着时局的瞬息万变,必须适时做出调整。

三国鼎立,曹魏占据北方广袤领地。刘备和孙权,虽然知道需要联合抗曹,然而同时心存互相兼并的念头,都想占领长江以南的领土,和曹魏分庭抗礼,而后统一全国。孙刘联盟的战略冲突,注定了双方无法长久联合。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搜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