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中央集权政府,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步入了帝国的没落。明朝中后期,此时已显示出末世景象的大明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更进一步对于这时候的明朝统治者来说,更为关注的是当时辽东部分所面临的危机局面。作为明朝的重要边防,辽东的稳定向来是统治者极为看重的。
明中后期由于政权内部发生混乱局面,导致了中央政府在处理这一地方的各项战略、措施方面连连失误,导致权责不清问题屡屡发生。让原本相对稳定的辽东变得越来越混乱,而这一混乱也影响了明朝整体国家的稳定,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1、 失察混乱之根源:宦官乱政、党派之争影响了对辽东的战略
(1) 宦官乱政,导致明朝中央政府对于辽东局势失察
自从明朝允许宫内太监学习知识以来,太监这个行当便开始频出人才。这里的人才大多是一些国家蛀虫,宦官乱政成为了明朝发展的一大政治特色。自从土木堡之变以后,皇帝对宦官的信任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
明朝历经几任皇帝,依旧是极为信任自己的玩伴太监。至于一度将他们提拔到了非常高的地位,但宦官乱政却成为影响皇帝探析辽东局势的一大障碍。
宦官凭借着天生和皇帝亲近的关系,他们往往能明里、暗里影响皇帝的思想,为此朝臣大多不敢和宦官正面对抗。在明朝政府对辽东局势的观察当中,一些有着远见卓识的人针对这一情况,早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宦官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不惜和边将勾结,将这些原本上奏皇帝的奏章直接压了下去。这使得宦官成为蒙蔽朝廷视听的一大障碍,在历经了嘉靖等各个朝代以来,中央政府始对辽东的实际局势失去了正确的认知。
更为严重的是在朝廷中存在的派系斗争,引至明朝政府对辽东决策的情况屡屡发生混乱。明朝的东林党人是最为历史诟病的一个政治文官团体,他们彼此之间激烈的党争;为此直接带来的后果,便是对于辽东局势所采取的战略措施,纷纷出现偏差。
(2) 明朝中后期,误国东林党人横加干涉、战略有失
明朝最初的东林党人秉持的是济世救民的理念进入仕途,理念为东林党培养了一部分正直的官员。但是随着权利的日益膨胀,东林党人成为了朝廷内部的一大政治势力。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贪污国家资产,甚至因一己之私动摇国家大事的决策,可以说,东林党人的腐朽,让当时政府一些重大战略直接出现了偏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便是因为党争引发政府对于辽东地区的忽略,以及东林党人的腐朽导致边境财政拨款有失。
东林党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国家的蛀虫,他们并不了解辽东的局势;但是对于克扣财政军饷他们倒是非常熟练。
这非常明显的问题,便是东林党人之间的斗争,直接影响到了朝廷边疆战略的决策。这些势力之间相互抱团取暖,影响皇帝对于辽东区域的进一步了解。
在东林党人影响治国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用人错误,为此直接引动辽东祸患频生、民变四起,让原本逐渐稳定下来的局势变得愈发混乱。
2、 用人错误:将领毛病百出,引得辽东祸患频生、民变四起
(1) 李成梁虽有边功,却纵兵劫掠、引得民怨四起
明朝对辽东最稳固的统治是在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期间,这时候的明朝政府为了解决边疆问题,培育了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人分别稳住了大明帝国的南北边疆。
可以说这时候有着李成梁对辽东地区的治理,就如同大明王朝牢牢将这片区域控制在手心里。后人更是将这称为明朝数百年未有之功勋。若论带兵打仗,李成梁确实是一把好手;可在政治觉悟上,此人却是一个莽夫。
李成梁在收复辽东以后,纵容手底下的士兵抢劫百姓。在辽东百姓的心里,对于所谓的朝廷军队可谓是恨之入骨。更让人头疼的一个问题是,作为辽东最高军事首领的李成梁为了一己之私,经常杀害无辜百姓冒认军功。
这样的情况之下,导致辽东百姓长期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更因为军队的胡作非为,让老百姓内心对他们充满着仇恨。如此情况之下,又怎么能够让百姓心悦诚服呢。
在辽东老百姓的心里,兵和匪已经没有了区别。这一情况似乎在不断加重当中,以至于辽东地区民怨四起。
一些不堪忍受的百姓站起来反抗,最终面对的却是朝廷士兵的屠刀。可恶的行径,让李成梁在治理辽东的过程当中面临着重重困难,而一次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更引动了明朝后期最大的敌人对辽东虎视眈眈。
(2) 无意间的大敌,努尔哈赤对辽东地区虎视眈眈
努尔哈赤是明朝中央帝国面对的最大敌人,这个敌人是李成梁亲手树立的。贪图军功的李成梁听信了当时投降女真族人的诱惑,对于努尔哈赤父亲的女真部落发动了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