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安寨之战:石敬瑭求援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影响此后百年格局

2020-09-20 21:38:00 作者: 晋安寨之战:

在中国历史当中,曾经发生了诸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事件,它们不仅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甚至对日后不同势力格局的形成也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

其中大部分都为人熟知,但却仍有小部分被掩藏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非细细触摸不可闻,晋安寨之战便是如此。作为一场掺杂了后唐、后晋与契丹三大势力的战争,虽然它规模不大,但影响力却不可小觑。晋安寨之战的发生早有预示

在晋安寨之战中,最直接的矛盾两方分别是后唐末帝李从珂和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石敬瑭和李从珂一样,最初都是在李嗣源手下干事,前者是其女婿,后者是其养子。事实上,这两个在军事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突出。

据史籍记载,李从珂“状貌雄伟,谨信寡言,而骁勇善战,明宗甚爱之”,而他之所以能够一路晋升,基本上也都是靠的自己实打实的功绩,并不是所谓的“关系户”。但呈鲜明对比的,李从珂在治国方面的能力却很一般,并不能算得上是一个贤明智慧的皇帝。

石敬瑭在行军打仗这方面其实也毫不逊色。他从小便崇拜李牧、周亚夫等名将并欣赏他们的行事作风,也一直在以较高的要求对待自己,在功绩上甚至比李从珂更加显著。他不仅曾经救过李嗣源的性命,还曾劝诫其趁机称帝,“且犹豫者兵家大忌,不如速行”,亲自率兵攻占了诸多重要城镇。

可以说,如果没有石敬瑭,李嗣源的称帝行动是很难成功的。也因此,李嗣源在位期间对石敬瑭给予了极大的重用,甚至将后唐发源地——河东地区也交由其掌管,信任程度可见一斑。

但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李嗣源尚还存世且军政大权完全把握在其手上的时候,李从珂和石敬瑭之间还能和平相处,共同为后唐效力。可李嗣源一死,这两人之间的不信任和矛盾瞬间爆发出来,再加上李从珂随意听信庸臣的建议,将石敬瑭逼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

而李从珂本身的继位也并非正统,从一开始就没有获得石敬瑭打心底里的承认,在反叛一事上自然更加没有犹豫。因此,由李从珂主动发起的晋安寨之战就这样开始,埋下了自身覆灭的导火线。晋安寨之战进行时的具体过程

早在战役开始之前,李从珂就已经命令张敬达为北面兵马副总管,看似是在防御北面的契丹,实则是在暗中牵制和监管石敬瑭。虽然石敬瑭在李嗣源称帝过程中功勋卓著,但由于其本人对名利没有特别看重,之前也一直没有反叛之心,所以实际掌握的势力并不强大。

而这也导致在晋安寨之战初期,石敬瑭在张敬达的进攻面前呈现出节节败退姿态,很快就被围困在太原城。虽然他本人战斗意志强烈,但无奈不管是兵员还是粮草都在急速消耗,难以维持守势。

而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张敬达则选择了开掘战壕、驻守营地的守株待兔策略。一方面,这是为了减少伤亡,防止石敬瑭有拼死反扑的机会;另一方面,张敬达已经完全认为胜券在握,自然在战术布置上选择了最为稳妥的做法。但也正是这个选择酿成大错。

而石敬瑭为了生存甚至称帝,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以近乎丧失尊严的代价向契丹求援,“请以父礼事之,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为献。”

中原地区在经历过唐末战乱、唐梁争霸后,早已经无暇顾及周围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势力也因此强大起来,时刻厉兵秣马,展现出一股要南下的姿态,契丹便是其中的主力。

但由于后唐掌握着燕云十六州这一天然屏障,导致其虽然实力强大却依旧只能徘徊在边界地区。石敬瑭在联合契丹的说辞当中,不仅说要称其为“父皇帝”,更许诺灭后唐之后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它,这对契丹来说可谓是天赐良机,自然毫不犹豫地出兵。

就这样,原本只应该是后唐内政的晋安寨之战,突然就被契丹这一不可预料的因素插手。猝不及防之下,张敬达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和战术准备。契丹则采取诱敌深入的方法,以三千无战斗力的军队作为诱饵,大败后唐军队,张敬达之后只能退回道晋安寨之中。

而张敬达本人时而选择拼死突围,时而选择困守求援,不断磨损着自身军队的战斗意志和资源储备,使本来尚可一战的后唐彻底失败,最后落得个内乱被杀的下场。

晋安寨之战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虽然无论是从激烈程度还是兵力投入来看,晋安寨之战在中国历史上都并不能算大规模战役,但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其它战役难以比拟的。

首先,石敬瑭与契丹在击败张敬达后,一鼓作气直接攻入洛阳,灭亡后唐,石敬瑭借机建立后晋,中原地区的政治格局得到巨大变革。值得一提的是,后世普遍认为后唐是唐朝的中兴阶段,石敬瑭的这一行为可以说是将唐朝的复兴希望彻底打破。

其次,石敬瑭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自身气节的摒弃,也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凌辱,当时绝大多数汉人都对此持愤慨拒绝态度,这也再度间接导致了其后中原政权的内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