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北洋军,战斗力为什么是“日渐衰落”?

2020-09-21 17:29:01 作者: 民国时期的北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于是,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典律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并改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而北洋新军名义上效忠朝廷,但实际上却效忠于袁世凯个人。

然而,作为袁世凯打天下的主力军——北洋军,在民国时期,战斗力却是“日渐衰落”。

举一个例子便可以看出,剿灭只有几千人的白朗起义军,居然耗费了北洋军两年的时间,调用的兵力占到总兵力的2/3,且装备齐全,悬赏也超出了常规。

其实,从纪律到专业程度,白朗起义军都不如北洋军。但是,白朗起义军为何能在北洋军的“枪林弹雨”中来去自由?冯玉祥的一个记录可以解释。当时,他的两个营截击白朗起义军,一场战役耗费20万发子弹,但是,对方中弹而亡的人数却不到两百人。

后来,还是段祺瑞坐镇指挥,才最终消灭了白朗起义军。于是,就有人感慨道“小站兵力”并不足以威令天下,并给袁世凯提出了建议。

蒋百里被称为民国第一军事家,他认为:正是因为北洋军的不思进取,才会导致了这样的后果。所以,为了破解这样的局面,最好的办法是“重整旗鼓”,训练新军。

除此之外,蒋百里还指出:从湘军到淮军再到小站,走的路数都是一样。只不过,为了建立北洋派系,小站练兵的用人制度是重用武备生不用士官生,形成了北洋军的用人传统。如今要重新来过就要“逆向”而为,反过来重用士官生。也就是说,中级军官要用士官生,而武备生则为下级军官。

另外,蒋百里还建议,要成立一个“模范筹备处”,“模范师”采用德国的军事方法训练,先训练两师。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曾在德国留过学,很是推崇德国的军事方法。于是,蒋百里一言得到了他的极力赞同。以至于,在袁世凯面前,袁克定不吝言辞地赞美这个建议。

而袁世凯也觉得此方法可行,就是规模太大难以操作。因此,为了避免生出事端,他调整了方案将“模范师”缩小为“模范团”。具体操作是:从北洋现部队中抽调下级军官充任士兵,中上级军官及武备生充任下级军官,士官生充任中级军官。另外,袁世凯还计划每半年为一期,一共完成五期训练。每期结束,全部官兵作为高一级的军官,被派遣到各普通师。

按照袁世凯的想法,五期培训下来,可培养出十个师的中高级军官,足以控制原来的北洋军。

这个训练计划虽然规模不大,但前景可观,那么,由谁来担任团长呢?

袁克定看上了这个位置。

民国建立前,袁克定曾在农工商部任职,民国建立后未有任何正式官位。其实,袁克定和父亲袁世凯很像,都想在仕途上大展拳脚,并一直跟着父亲袁世凯参与“幕僚”工作。其中,颠覆满清政府、谋划北京兵变,袁克定都有参与。而且,袁克定跟父亲袁世凯的时间不算短与北洋将领都有来往。

但是,像段祺瑞、冯国璋这些老资格的将领,袁克定却是无法指挥。所以,很长时间以来,袁克定都想效仿“小站练兵”那样掌握一支新军,而这次新成立的陆军“模范团”,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除此之外,袁世凯的传统观念很重,他认为子继父业是理所当然的。尤其在这个时候,袁世凯对其部下已经失去了信任,心里就更偏向自己的儿子袁克定了。

于是,在开会商议该方案时,他当场提出让儿子袁克定做第一期的团长。但是,段祺瑞一听立刻表示反对,原因很简单,说:袁克定没有带过兵难以服众。

袁世凯一听火了,自从筹备“模范团”以来,每次开会他都请段祺瑞参加。可是,段祺瑞不是请假不来,就是从不表态,搞得大家心里都没有数。如今好不容易开口了,他却是反对。于是,袁世凯大声问:“我来做,你看行不行?”最终,第一期的团长是袁世凯,他的儿子袁克定为办事员。

到了第二期,直接内定袁克定当团长,不再征求段祺瑞的意见了。只是后来,袁世凯称帝失败,“模范团”也就被搁浅了,但还是训练出了一批精锐。在一战中,由模范团扩编的第九师,在参加西伯利亚干涉行动中,由于部队素质高更是被评为最优。

其实,要保证一支军队的良好作战力,就要从其组织编制、军官任用、培养、训练及教育上,设计适合的建军方案。虽然,“小站练兵”曾一时“辉煌”,但还是被历史淘汰了,说明其制度上依旧存在“缺陷”。所以,只有从内部审视制度的“不足”,才能真正做到破局再重组。

参考资料: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窃国大盗袁世凯》、《试论段祺瑞在北洋建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