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方,一个在演义中杀死罗艺,陷害罗成的卑鄙小人,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名将,有“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的丰功伟绩。但是,这样的人才,却被李世民“罚坐”20年冷板凳,还是武则天“挽救”了他一世英名。
苏定方出名很早,但却一直颠沛流离。隋末时期天下动乱,苏定方的父亲苏邕曾率本郡的数千乡勇征讨盗贼,当时年仅十余岁的苏定方就随父从军,每战必冲锋在前,“骁悍多力,胆气绝伦”。
苏邕战死后,苏定方辗转投靠窦建德。可惜,窦建德败给了李世民,苏定方又跟着刘黑闼逃往突厥。没多久,刘黑闼也被唐朝消灭,苏定方没有降唐,他卸甲归田,归隐于市。而立之年的苏定方,从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士成了一介布衣,不得不感叹命运捉弄。
贞观初年,朝廷再次启用了苏定方,不过这时候的他只是个小兵。当初苏定方百般不肯降唐,大概是担心自己不能被李世民容忍。但李世民爱才如命、不计前嫌,让苏定方重新燃起了斗志。
从军没多久,苏定方就被大将军李靖相中,在平定东突厥的战役中,苏定方充当先锋,亲率200勇士突袭颉利可汗的牙帐。他纵马杀敌,出其不意,让颉利可汗慌不择路,其部众都被后来赶到的唐军俘获,合计男女十余万、杂畜数十万。
战后的苏定方被提拔为左卫中郎将,自此李世民一直没有提拔苏定方,一干就是20年。这实在让人想不通,李世民那么爱才,为什么对苏定方置之不理?
苏定方早先效力刘黑闼,与突厥相处多年,养成了彪悍不羁的作风,在灭东突厥时,苏定方纵兵掠夺,与李世民当时宽容爱民的方针相违背,因此多年得不到提拔。
不过,苏定方不但没有自暴自弃,还在暮年成为了大器晚成的名将。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李治派程咬金讨伐西突厥,随行的还有副总管王文度和苏定方。当时天寒地冻,唐军进军缓慢,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战功,对主帅程咬金建议不要急追敌寇,谨慎前行,但苏定方却认为这么做无异于坐困自守。
苏定方虽然垂垂老矣,勇气却不减当年,而程咬金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锐气。他不光停滞不前,还与王文度还大肆瓜分投降胡人的财产,对此苏定方反复劝谏无果。后来事情败露,王文度被处死,程咬金也被免职,苏定方却在晚年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真正让苏定方成名的,其实是武则天。
唐高宗时期,李治三次讨伐西突厥,前两次都以失败告终,而第三次则是武则天建议让苏定方担当主帅。果然,苏定方出征后,捷报连连,让李治大为欢心。
苏定方在前线,是以坚定的意志力和无畏的精神,硬生生打下了这一仗。最艰难的一战在曳咥河之战。苏定方亲率一万精兵,迅速抢渡曳咥河,众将士破釜沉舟,准备对抗西突厥的首领阿史那贺鲁。
在阿史那贺鲁眼中,苏定方简直太自不量力,因为他手中可是有10万突厥强兵的人,以一敌十,苏定方输定了,而且苏定方背靠大河,想逃跑都没有退路。
但是,苏定方却镇定自若,毫无惧色。西突厥军队依仗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对唐军发起了三次冲锋,可他们却“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三次过后,兵力明显大大减弱,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苏定方早就料到西突厥虽然人马众多,但内部却矛盾重重。他们是由十个部落构成,其中左厢五部背叛过阿史那贺鲁,右厢五部也与阿史那贺鲁不和,这正是苏定方敢于背水一战的原因。
苏定方料事如神,在西突厥军队斗志褪去后,突然率奇兵从两侧直插阵中,敌军惊慌失措、四处奔逃。唐军随即转入全面反攻,苏定方亲率骑兵深入追击了三十里,斩杀及俘虏的敌军达数万之众,这一战,苏定方威震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