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首诗,写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的一生却令人感慨万端

2020-09-24 06:09:15 作者: 他的一首诗,

王播的旧地重游,本为满足一下怀旧之情,这里毕竟留下他一段青葱芳华,也是他科举和仕途起飞的弹射器。不料这个绿纱罩勾起他屈辱的回忆。他从身后恭敬地捧着笔墨的小沙弥手里拿起毛笔,饱沾墨汁,在墙上又写了《题木兰院之二》: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闍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诗的大意是说:

走进食堂已开完饭食客各自走散,惭愧地听到饭后敲钟那是为我改变。

三十年来东奔西走忙着公干,这次发觉我题的旧诗罩上了绿纱幔。

首句直截了当讲述自己当年遭遇的尴尬,接下来反而从自己的角度描述心情——惭愧,这种反求诸己的做法无异于当着和尚骂秃驴,直接把三十年前的愤怒怼了回去。自此,饭后钟成了因贫穷而遭冷遇的著名典故。三句用一个“尘扑面”凝练地概括了自己奋斗的历程,隐含过程的艰辛。最后直接点明,我爬上高位,获得权势,这才获得寺庙首肯和青睐。“饭后钟”与“碧纱笼”前后对照,深刻冷峻,讽刺辛辣。全诗表面波澜不惊,但读者分明同步到他内心感情的涌动,抒情手法极为含蓄内敛。在娓娓道来的平静叙述中,巧妙融入春秋笔法,勘破人情冷暖,洞穿世态炎凉。批判人性的弱点,揭露社会的低俗。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王播饱尝了人性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苦涩,但他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挖出产生的根源,反而认为这种现象是普遍的、正常的状态。他不懂得高尚的人格光芒,才具有穿透世俗黑暗的力量。金钱、地位、权势等外在的东西,不过是镜花水月,可以迷惑庸俗者的眼睛使其畏惧甚或羡慕于一时,但绝不能获得尊重和敬仰于长久。只有对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的不懈追求,才是打破社会鄙视链的唯一途径。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王播具有现代人的思考维度,这既有历史局限性,也是个人坎坷经历使然。他一生六朝天子为臣,政权频繁更迭,权斗波诡云谲,奸相权宦上下其手,他的地位也随之沉浮。数次沦肌浃髓遭人羞辱的经历,让他错误地认为只有保持权势才能不被欺辱,才能赢得尊重。基于这种认识,他没能抵挡内心魔鬼的诱惑,开始放弃当初入仕的本心和良知,转而追逐名利、巴结权贵。唐敬宗时,他“广求珍异”贿赂当权的宦官。他对百姓巧立名目,盘剥搜刮,以“羡余”的名义直接向皇帝上贡。唐文宗继位后,他一次性进贡银碗就多达3400个,绫绢20万匹。

王播出身寒门,颇富才名,登荣华之位后,随世沉浮,不能保持文士节操,依靠奸邪手段获得高升,与刚开始入仕时期,判若两人。他痛恨前倨后恭的丑恶现象,却又心甘情愿地成为这种现象的追逐着、保护者。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在追逐权势的社会风气里,他没能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独善其身的风骨节操而随波逐流。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给社会和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的官员,本可以青史留名,却最终晚节不保,令人扼腕叹息。

一首诗,揭露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丑陋现实。清醒的认识,没有提升他的道德归属感,反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从正确的道路出发,却到达邪恶的终点,这种人生剧情的反转,正是人性复杂的表现。王播最终自甘堕落沉沦,亲手抹去前半生的光环,给后半生添加了一条黑暗的尾巴,成了一个悲剧性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