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与张居正:所谓忠奸贤佞,实为皇权的牺牲品

2020-09-24 16:25:24 作者: 严嵩与张居正

聪明如严嵩也是受害者,

清廉如海瑞只能当摆设,

帝王师与实干家张居正,差点没逃过开棺戮尸的下场。

——《易中天中华史:严嵩与张居正》

《易中天中华史:严嵩与张居正》是“易中天中华史”中的第22卷,全书以“嘉靖继统”为第一章,以“万历谢幕”为最终章,主要讲述明嘉靖、万历两朝的“官斗”,斗争的主角是皇帝与首辅,实质上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一次次暗中的交锋和较量。

众所周知,为了集中皇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明成祖改设内阁制,意味着“丞相”这个职位不复存在。然而到了明中后期,尤其是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内阁首辅把持朝政大权,权力之大不亚于唐宋时期的丞相。

于是乎,一场场皇帝和权臣之间的角逐在纷争的朝堂中上演。

嘉靖刚妄自负,万历废弛怠政,首辅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你方唱罢我登场。

严嵩掌权数载,不得善终;海瑞反腐,转头成空;张居正改革,政息人亡。

奸臣严嵩:皇帝手中机关算尽的棋子

严嵩与张居正,在世人心中,是两个对立的极端。他们一个奸,一个忠;一个坏,一个好。但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吗?易中天在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登峰权力高位之路从来就不干净磊落,但凡成功走到这条路的人,没有哪一个手上不曾沾染鲜血。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就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

严嵩的“奸臣”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固化标签,毕竟一部三百三十二卷的《明史》,记载其269年间无数人物历史人物,但有资格进入《奸臣传》的只有六个人,他们是胡惟庸、陈瑛、严嵩、周延儒、温体仁和马士英。

剧照:严嵩

嘉靖朝有两场有名的政治斗争,一场是夏言与严嵩,另一场是严嵩与徐阶。对于严嵩而言,第一次的胜利开启了他近十四年的首辅生涯,后一次的失败令他不得善终。诚然,严嵩是个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贪官,可人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他背后那个放权者——王朝的至高统治者嘉靖皇帝。

易中天在书中是这样评价嘉靖皇帝的:“这是个极端自私又精通权术的家伙。明朝皇帝中,他是最长袖善舞的,既能保证大权在握,又不像朱元璋明成祖那么辛苦,倒霉的便只有他的臣僚和帝国。”

他认为是皇帝“德不配位”才导致朝中“马屁精”大臣层出不穷,而诸如严嵩这样的“马屁精”大臣,都只是嘉靖用完就丢的抹布。

剧照:嘉靖

实际上,严嵩为官是很勤谨的。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严嵩就为皇帝站了二十多年岗,竭力维持朝廷的日常运转。在《明史?严嵩传》记载,严嵩这二十年经常“朝夕直西苑板房,未尝一归洗沐”。我们都说戚继光和张居正这对CP一起取得了东南抗倭的胜利,却忽略了胡宗宪和严嵩这一对组合,他们其实是戚继光最终胜利的前传。

易中天认为严嵩并不算是个“奸臣”,在他看来,忠奸都是对君而言,忠于君主的是忠臣,暗中使坏的则是奸臣。严嵩非但没有,对君主尽忠的事迹倒是不少见。

那么,究竟是谁害了严嵩?

易中天说:“明代的特点是皇帝多混账而朝臣无大恶,嘉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权力,放弃过控制,精神上自我阉割的严嵩比太监还太监……严嵩被皇帝当年的雷霆之怒吓破了胆,从此踏上媚上邀宠和弄权谋私的不归之路......”

答案呼之欲出:“非特嵩误帝,帝实误嵩。”

名臣张居正:可歌可泣的改革失败者

严嵩与张居正,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人都是天资聪颖的“神童”,丰神俊朗的“美男子”,两人都曾位极人臣,在各自的时代独揽大权。

然而,严嵩遇到了明朝最擅玩弄人心的嘉靖皇帝,而不得善终。张居正遇到的,是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的皇帝,万历。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驾崩,裕王继位,史称隆庆皇帝。这位皇帝是个不太管事的,因此首辅高拱开始了专政时代。高拱从来不把张居正和高仪等人放在眼里,大权独揽,十分威风。然而好景不长,隆庆皇帝仅仅当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高拱很快下台,迎来了属于帝师张居正的时代。

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历时34年,两朝皇帝,四代首辅,这里面浸透的是权力的斗争与更迭。严嵩与徐阶长达二十年的长跑式斗争,堪称权力斗争的教科书。

斗败严嵩的徐阶,正是提携张居正的恩师。万历宠信的太监冯保,他尊重的嫡母陈皇后和生母李贵妃均对张居正信任有加。

从开局看,张居正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开启了。

经过张居正的改革,国库的钱粮多到用不完。然而易中天对他的评价却却是:作为改革者,他是失败的。

我们怎么评判一场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商鞅变法后虽然被车裂,但他的改革措施延续了下来,成为此后秦国称霸的基石,就可以说这是一场成功的改革。而北宋的王安石,虽然他本人无恙,但最终他的改革措施被破坏殆尽,就可以说这是一场失败的改革。

由此可见,改革措施的延续与否,是我们判断一场改革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之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