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关键在这几点

2020-09-25 12:23:43 作者: 郭子仪手握重

将军

自古以来,立下不世之功的武将,结局大都不太好,为什么呢?功高震主呀。所以韩信在临死前有什么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他可是刘邦当年曾亲口许诺“三不死”的大功臣,虽有皇上的亲口许诺,但还是没有保住一条性命,最终命丧吕雉之手,而且死的很惨。

唐朝的郭子仪,却是个特例。他几次力挽危局、拯救大唐,创下了千秋功业。但他又是少数几个最后功德圆满,得到善终的名将。他出将入相三十余年,受到四朝皇帝的尊宠,被呼为“尚父”,八子七婿都身居显贵,麾下数十名部将封王晋侯,获赐的良田房产自己都搞不清有多少,最后以85岁高龄谢世,称得上“富贵寿考,哀荣终始。”后人评价他: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旧唐书·郭子仪传》)

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郭子仪的性格特点,并探讨他最终成功的秘笈:

一、郭子仪有大胸襟,关键时刻能够忍辱负重

郭子仪命运的转折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是安史之乱成全了他。他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但始终未受重用。

古语说,盛世用相,战时用将。他当将军的时候是“开元盛世”,和平时期,武将们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眼看快年届60了,一个武将到了这把岁数,随时有可能致仕,他的一生也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了。

但谁知,这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历史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安史之乱把大唐由一个华丽的少妇,摧残成惨不忍睹的老妪;但却唤回了他的青春,把这个老叟变成了精神抖擞的精壮年。

他得到朝廷的重用,可以建功立业了——拜朔方节度使,征讨安禄山叛匪。从此,一个埋藏多年的珍宝开始熠熠生辉了!

安史之乱

带兵伊始收复了静边军,斩杀叛将周万顷。又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收复了云中、马邑,因功加封御史大夫。这是他崭露头角的开始。

公元757年十二月,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收复了河东、河西、河南的大部分失地,关键的还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两京(长安、洛阳),这个功劳可了不得。郭子仪因功获赏,被加封司徒、代国公,余官如故,加食邑一千户。

当征战的大军凯旋而归时,唐肃宗命人在灞上迎接,并慰劳他道:“国家再造,是你的功劳。”郭子仪磕头致谢。

立下这不世之功,又得到皇上的特别加冕,于是他在众位将士面前显得有些鹤立鸡群,十分的扎眼。由此引起一些人的嫉妒,他们开始琢磨起他来,并不断在皇上面前进行谗言。

公元759年,唐肃宗诏命九位节度使合力讨伐安庆绪, 但皇上用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统领郭子仪、李光弼这些人。不会打仗的宦官指挥这么大战役,不用脑子都能知道结果,结果造成相州兵败。

宦官打仗不行,玩人术那是炉火纯青,最后推卸责任,郭子仪背了黑锅,被剥夺兵权,一撸到底。但仍他以大局为重,一心忠于朝廷。

郭子仪

二、危难关头郭子仪能够不计前嫌,真正具有忠君报国之心

公元760年正月,唐肃宗又启用这位被罢了权的老将,他被任命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旋即唐肃宗驾崩,唐代宗即位,换了新主子,郭子仪再次中弹,又被离间诬陷,失去兵权,赋闲在家。

公元763年冬天,吐蕃20万大军入侵,而宦官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 长安也几乎没有军队防御。当大敌前来时,唐代宗匆忙撤离长安城,仓皇逃往陕州。

逃到陕州后向四方发出勤王诏书,但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各道节度使因痛恨宦官专权而对朝廷心生不满,没有人向关中派出一兵一卒!这其中,就包括当时驻守在徐州的平叛功臣李光弼!

李光弼

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君子听鼓鼙之声,而思将帅之臣。”(《礼记·乐记》)这时的唐代宗看到自己指挥不灵了,不得已情况下又向这位老将求救,给他恢复原职,命他带兵克敌。

接到皇帝的诏书时,已经被解职回家的郭子仪,此时他的手里只有20名亲兵。但他没有气馁,很快组织队伍进行反击。历经千辛万苦,好容易组织了不到四千人的队伍,采取迷惑敌人的战术,最后赶跑了吐蕃人。

别人看皇上的笑话时候,他却能主动为主分忧,不计前嫌,一切以大局为重,与敌浴血奋战。忠君爱国之心日月可表。

撤离长安

三、郭子仪单兵退敌,有慨然赴死之胆

公元764年正月,家族中有46人为国捐躯,可谓满门忠烈的功臣仆固怀恩,在宦官的谗言下被逼造反,他欺骗吐蕃、回纥、党项人,

说郭老将军早已经过世,代宗也驾崩,现在正是趁机捞一把的好机会,于是几路大军联合起来进犯大唐。

郭子仪领兵灭叛。在阵地前他勇闯敌营,单枪匹马去见回纥的首领。老朋友这样一见面,关于他已经故去的谎言自然不攻自破。他又晓以大义,回纥首领被说服了。

于是唐军和回纥军一起开始追击吐蕃兵,在灵台西原大破吐蕃军队,斩首级五万,生擒万人,俘获士女牛马多不胜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