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和王羲之并称“钟王”,他的书法成就是从哪里学来的?

2020-09-25 12:21:44 作者: 钟繇和王羲之

皇陵

中国古代的传统认为只要我们厚待祖先,祖先也会厚待我们。所以就提出“隆丧厚葬,香火永继”这个观念。

厚葬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那时还有一个陋习,就是“人殉”。贵族死了,直接用奴隶做陪葬。大家试想一下,连活人都给直接埋了,其他的陪葬物品自然不会少。

到战国后期,用活人殉葬的陋习虽然有些改观,但一直没有杜绝。直到明英宗时期,才在皇帝的带头下废除了这种残忍的殉葬形式。

秦汉时期的厚葬风俗达到全盛。汉代制度就规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坟墓。

殉葬

既然流行厚葬,那里头的宝物就不能少了。后人觊觎墓葬里头的宝物,于是一个行业诞生了——盗墓。

干盗墓勾当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仗地大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

有时候一个墓穴要经历多少次被盗。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的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该墓有186具殉人,其中三层台上环椁室置殉人166具,填土中埋人牲20具。

这座大墓是迄今所知盗洞最多的一座墓葬,在考古时发现,总共有247个盗洞! 盗掘的年代,自汉代一直延续至唐、宋。

盗洞

无论是官方的明火执仗,还是民间的小偷小摸,他们都不会公开承认这种盗墓行为的。因为中国古代讲究的是入土为安,逝者为大。你去打扰地下的安睡者,是干了一件阴损的事情,是会折寿的。

那些人的盗墓行为已经遭到世人的谴责。但是如果一个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著名的书法家,也参与到这类人的行动当中,是否让人大跌眼镜呢?

但这件事情确实发生了。做这种龌龊事的,就是三国时期的大书法家,素有“楷书鼻祖”之称的钟繇!

钟繇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河南省长葛市)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重臣、政治家、书法家。

钟繇年轻时以战功得到升迁。在曹丕称帝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封为定陵侯,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除了这些显赫的官职以外,他真正的能够闻名于后世,还是其在书法上的造诣。他擅长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尤以三色书比较突出(即铭石书、章程书、行押书)。

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

其中,钟繇最有成就的还是楷书(小楷)。他被称之为“楷书鼻祖”,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人把他和王羲之并列,称之为“钟王”。

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他能适应时代潮流,善于学习民间出现的新书体;另一方面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与钻研。

王羲之

中国从汉末以后,书法的传承,大致经过以下的脉络: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法书要录》唐·张彦远)

从这个传承关系可以看出,钟繇应该是第二代传人了。

据说钟繇临死前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集三十年的时间来研习书法,主要得益于蔡邕,从他那里体会到了其中的精髓。在学习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

我们从钟繇的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他对书法的执着。让世人对他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感到钦佩。

但是下面叙述的这件事情,可就成了钟繇此生的一大污点。

钟繇手迹

据说,钟繇小时候跟随刘胜去抱犊山,学习了三年书法,偶有小成。这期间,他时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等人,在一起谈诗论词。当然,钟繇最感兴趣的,还是和他们在一起谈论书法心得。

有一天他听韦诞谈起,说家里收藏有一本《蔡伯喈笔法》,蔡伯喈就是蔡邕。蔡邕的墨宝都是大家心目中的神品。他从工匠用扫帚在墙上写字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钟繇听说他有此墨宝,就向韦诞借,要一睹真容。但韦诞很珍惜,没有借给他。本来人家的宝物,不想轻易示人,也无可挑剔。但就此却气得钟繇是捶胸顿足,最后是口吐鲜血,气若游丝。

一看因为这点小事就要闹出人命了,曹操赶忙取出五粒灵丹给钟繇服下,这才救了他一条性命。

碑文

直到韦诞死后,钟繇也没有见过这本《蔡伯喈笔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