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本是农民出身,生于乱世之中,见证了太多的悲惨与苦难,使其多疑,缺少同情心。通过农民起义后,夺得政权,深知政权来之不易,坚信通过强硬的手段才能全面革除弊政,一扫前朝沉疴。推行“重肃贪”的政策,大兴重刑。为了子孙能够永保江山,甚至对功臣和官吏大开杀戒。但贪赃枉法之官员犹如野草一般,杀之不绝,最后太子朱标的一句话道出了真相。
在封建社会里, 任何团队在夺取权力斗争的过程中, 面对共同的故人, 都能保持团结一致的。但在取得夺权胜利之后, 其内部必然会为争权夺利而产生矛盾和斗争。
明朝最初十年一直忙着平定天下,朱元璋时时刻刻要用这些建国功臣,所以并没有什么动作。但这些功臣恃功而骄,专横跋扈,竟然都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致使朱元璋动了除掉这些人的想法。其中以丞相胡惟庸最为典型。
胡惟庸
胡惟庸至正15年投奔朱元璋,朱元璋的势力不断扩大的同时,胡惟庸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步步高升。一直到洪武六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胡惟庸被朱元璋任丞相,后又封左丞相,居百官之首。
封建社会之初,丞相就已经确立,但在国家的管理中,“丞相之职,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对于朱元璋来说,丞相的权利实在太大,直接影响皇权的使用,早就想着怎么废黜丞相之职。当胡惟庸当上宰相后,朱元璋看到了希望。
胡惟庸这个人狡猾奸诈,就算在功臣同僚中,名声也不怎么好。当了丞相后,更是嚣张跋扈,有些生杀废黜之事,不经过朱元璋同意,就直接执行。状告自己的奏折也被扣下,不让朱元璋看到。他任丞相七年,专权树党, 权势日重,形成一个有势力的政治小集团。
那朱元璋知道这些事吗,当然是知道了。但却一直容忍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罢黜宰相,实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犯个一两件事,不足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当猪养肥了,就可以被宰了。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杀,罪状是叛敌通国,意图谋反。牵连出来的公侯就有8人,前后因为此案被杀的就有3万人。此案不仅废黜了宰相之职,也是对有功之臣的一次警告。
明朝宿将
另一次大规模诛杀有功大臣是在太子朱标死后。朱标十四岁被立为皇太子,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为人宽厚,在朱元璋的诸位子嗣里,声望是最高的,朱元璋对这个儿子非常的满意。
洪武十年,就把很多政事交个太子处理,要说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也只有马皇后和太子朱标了。太子朱标的猝然去世,对朱元璋的打击非常的大。但冷静下来,不得不思考储君的问题。
由于对朱标的喜爱,爱屋及乌,毅然选择立朱允炆为接班人。但朱允炆毕竟不是朱标,没有建立王朝的经历。自己死后,这些有功之臣是否能够服从自己的孙子呢?
出于猜疑的性格,朱元璋不相信这些人能够安分守己。必须想办法除掉这些人。另一个人的出现,让朱元璋有了下手的机会。这个人就是蓝玉。
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常遇春对这个内弟非常的推崇,所以把所学全部传授给了蓝玉。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命蓝玉率领15万大军,消灭北元。蓝玉率领大军攀越高山,渡过大河,进入了沙漠,靠着顽强的信念终于消灭了明朝大敌北元。这一战,使蓝玉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朱元璋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封给他太子太傅,蓝玉可谓一步位极人臣。但蓝玉并不满足,在人前大喊“我不堪太师耶?“
朱元璋鉴于其有功再身,并没有计较。但之后变本加厉,不知收敛,嚣张跋扈,做事不计后果。洪武二十六年,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朱允炆继位扫平障碍,终于下定决心肃清朝中功臣名将。
蓝玉剿灭北元
于是以谋反罪名抓了蓝玉,在严刑拷打下,蓝玉不得不含冤招供。为了把所以功臣宿将都一举消灭,假造证据称:凡是拜访过蓝玉的人,无不由蓝玉陪酒款待,凡饮宴招待,又必畅言谋反。这些人听到反叛朝廷,如听前朝故事,并不紧张震惊,一个个愉快表示愿意“ 尽力向前”。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几千人出入蓝府,这些人有公侯、伯爵、都督、指挥、千百户、总小旗、兵士。随着进一步调查,查出谋反人数1万5千人,名字被编为《逆臣录》。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这一次谋反案,直接把明朝功臣宿将一扫而空,朱元璋也终于能够松一口气了。
锦衣卫
朱元璋除了对功臣大开杀戒,还深恨贪官污吏,对贪官污吏也举起了屠刀。
明朝虽然通过农民起义,推翻了蒙元政权,但蒙元时期积淀下来腐败遗风,并没有随着新王朝的更替而自行消除,很多弊政随着大批旧官僚一起进入明代的体制,深深的渗透到明初的官场中,深受熏染。
不管是一些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开创江山的功臣宿将,还是从政央到地方的新贵,都开始贪赃枉法、巧取豪夺、贪墨成习。 政奢官贪,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导致统治机能的丧失,直接造成新政权的统治危机,就洪武一朝各民族武装起义达180余次,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对明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明朝官员
洪武7年,正式颁布《大明律》,其中包括大量惩治贪官的条令。而对官吏的贪污、盗窃、索贿受贿等非法占有财物,专门设置了六赃,把六种贪墨之赃作为仅次于十恶(一谋反,二谋大逆,三谋叛,四恶逆,五不道,六大不敬,七不孝,八不睦,九不义,十内乱)的重罪,并绘成图,标在律首,以示整治贪墨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