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废立少帝,是否有篡位之意,背后真相令人感慨

2020-09-29 12:19:10 作者: 董卓废立少帝

在不少影视题材中,董卓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贼。而在颇有影响力的《三国演义》中,董卓的野心更加扩张到要篡位自立。甚至他手下的心腹谋臣,也在劝说董卓称帝。这么看来,董卓窃国之贼的名头,是无法洗清了的。

说到这,不禁有读者会问,历史上的董卓,是否真的篡位有这个心思。回顾历史,董卓在掌握了大权之后,虽然迫害死了少帝刘辩与何太后,但他却始终没有过篡位的动作。诚然,董卓这个人确实是个奸臣,也确实手段残暴,杀害了不少无辜的人。在他治理洛阳期间,百姓确实苦不堪言,这些都是无法摆脱的事实。但这些事,却没有一条直截了当的说明了董卓有篡汉之心。

可以这么说,董卓是一个权臣,也是一个野心家,他废立少帝这件事,自然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但他也并非是个愚蠢的人,他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篡汉之举呢?哪怕后来的曹操,他在巅峰时期,虽然有这个想法,但他顾念到天下士族的反弹,直到去世也没有迈出过这一步。那么问题来了,董卓为什么要选择看起来聪明的陈留王刘协,而不去选择比较好控制的少帝刘辩呢?

《后汉书》中给出的理由是:“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很清楚的看到,董卓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刘协比较的贤明,而且董卓自认为还是董太后的族人。无论从哪方面考虑,董卓都绝非是为了自己能够篡权,他想要的,不过是更进一步的权力罢了。

汉献帝刘协不继位的话,董卓的功劳仅仅只是护驾;而刘协继位以后,董卓的功劳便能为他换来一份泼天的富贵,从而满足董卓个人的政治欲望。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按照这个观点出发,董卓只是玩弄权术的奸臣罢了,他为何会受到天下诸侯的群起而攻之呢?答案很明显了,因为董卓站在了风口浪尖,引得了其他人的嫉妒。

因而董卓一家独大之后,不少军阀不甘心看到董卓作威作福,他一个人得到的权力,实在是让无数人眼红。当有人心中出现不满之时,董卓便逐渐的站在了天下群雄的对立面上。自古以来,“清君侧”的名头,不知被多少人给使用过。既然决定起兵谋取利益,那么这些人自然要为董卓扣上这么一顶大帽子,这样一来,他们起兵讨伐董卓,岂不是顺理成章了。于是曹操在陈留起兵之时,各地军阀势力纷纷响应,约定一起讨伐董卓。但不少人,只是派出了区区几百几千人马做做样子。反正目的已经达到,自己又何必真的再投入所有的实力呢?正因如此,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最终还是没能拿下董卓。

这些纷纷起兵的势力,都是地方上的一代枭雄,他们联合起来,难道真的敌不过一个区区董卓?由此可见,董卓篡权只是他们名正言顺起兵自立的一个幌子罢了。既然如此,董卓为什么还是走向了灭亡呢?

其一是历史的必然性。其实在董卓之前,就有人打算废立汉灵帝,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些人还拉拢了曹操。后者自然不傻,他当即拒绝了这个荒唐的提议。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记载,曹操拒绝的理由是这样的:“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曹操说的很明白了,自古以来做这个废立的人,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这千年来,也不过只有伊尹、霍光两人成功了。但是他们的下场,也并不是很好。伊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背负着乱臣贼子的名声;而西汉权臣霍光,最终满门被诛。“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其二是董卓的残暴,让他失去了朝臣和百姓的支持。在董卓掌权以后,他不仅残杀朝臣,动辄灭人满门,从而引发诸多大臣的不满;而且还唆使手下对洛阳城内的百姓进行抢掠。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董卓即便掌握了权势,也最终难逃王允的算计,最后被自己的心腹武将吕布杀死,从而结束了自己荒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