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今中外小孩子、原始人都能从线画起呢?这是有其观察上的原理的,因为“线”、“文” 是较鲜明突出的东西,是“物象之本、物象之文”容易被人发现,容易被没有成见的人发现。
线有形象性和符号性两种属性,一种凭感觉,一种凭理智。它可以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构成为“美”的概念,生动、活泼、刚柔、节奏、韵律....人的肉体是有弹性的,弹性产生韵律感,可以引起人感情上的反应。
强调人的主动性,而不是照相机的摄影作用。要提取归纳,线已经不是平常见到的线,而是有生命的线。归纳为笔时,不仅意味着一笔而成,而且意味着产生风格。因为它单纯,所以负担很重,对它要求很苛刻,并主观赋予它很多东西:神、气、筋、血等。
(二) 光和色
西洋画对于光的研究是很深入的,从仑勃朗开始直到后来的印象派。光在绘画中是生命线。但说“没有光就没有一切”,这就把问题说绝了。这道理等于废话,不能作为艺术上的道理。
中国画把光理解为“气”。“气” ,自然属性有光气、色气、水气。
为什么中国画讲气而不讲光呢?
如果一味追求光,光也就死了,而且必然会失“气”。
“气”还有主观上的东西,比如苍茫之气、潇洒之气、胸中逸气,所以中国艺术把气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气和色有很大关系,首先跳入眼帘的要素之一是色。 研究色光,仅仅“随类赋彩”是不够的,色联系着本质,联系着生活。
中国画虽强调固有色,但更强调对比色。先从黑开始,为了加强对比。西洋画搞石膏是为了逃避色光的干扰,中国画强调黑白亦是如此。
远近问题不能要求和油画一样,否则,那就只好消灭中国画了。因为中国画和油画正相反,中国画往往把远处也画得很重,很见笔力,为的是让你充分欣赏。总之,我们主张靠艺术手法,让人有看头,有想头。
最好不要坐在那里写生,那样受透视的限制,你会觉得不入画。要面面观,里外观,上下观,从客种角度来看,才能增加你的想象。
(三)形与神
有人说形不准,则神不全,只要把物体的各种“形”都画出来,人物的性格、神气就自然而然出来了。他们说神是结果,形则是依据、主导。
我的公式是神、形、神。
人们的第一感觉是有神的。“言谈笑貌”是形神的统一,而神是主导的。
第一感觉中的神,是观察的出发点,是事物的精神状态和我的呼应。搞艺术的人这种敏锐的感觉要发达一点才好。
要用第一印象来主宰我们对形的研究,因为有了目的有了指导。“以形写神”对“形”的研究不怕“细”,愈深刻愈好。如“春天在树枝头游荡”,抓住这一带有本质性的神,仔细观察研究,用望远镜仔细看枝、梢,春天更浓了,而且造型上也找到了笔法,榆钱和嫩枝特别柔软,如“虾须”
通过对形的研究,最后表现出的神,更突出,更精炼,还加上了主观的东西。肯定和夸张、渲染,这并不是忽视“形”,而是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重视它,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之所以一点不能忽略、轻视它,是因为它是神的寄托。
(四) 个别和一般,细与全
整体感,全也,是第一印象,大的感染,无此不能引起兴趣。但不可能从全到全,必须 由 全到细。 如果不“细”,很难记忆,不细就无从下笔,细节对中国画十分重要。 一棵树远 看笼统 ,简直无从下笔, 笼统画就会概念化。如果你仔细研究,春天表现在小枝条上,从神气到笔法都出来了,且记忆深刻。 所以观察要由全到细到全。
观察事物首先是个别的形象: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 事物不同,但可以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 人和杨柳是两回事,形容人“杨柳腰、风摆柳”谓之“借”。
(五) 物和意
表现春意 ,可以把从其他方面得到的印象通过眼前的树表现 出来,所谓“缘物寄情”是也。
画兰草,怎样 通过 兰草找出它的意来?高尚,清高,意就出来了。
物,意,物,一个形象有多方面的属性,画的人不同,可以产生不同形象。
(六) 静和动
应该首先理解物象是动的,表现对象应该永远是动的,否则就没有生命。 但研究对象可以静止下来,将动未动一刹那是有生动性的。
动,静,动,静的形式,动的感觉。
(七) 正反正,此彼此
开始是“壶”,以后是别的东西,在艺术上是谓“迂迥”。有人象狐狸,有人象小羊,借助于其他形象来形容,要具体生动。
(八) 无法,有法,无法
有法之无法,方为至法。
表现一张老羊皮,最初无法,研究后借助于其他形象,有法了,最后又不能落套。画时无法,就不是死对皮袄,也不是死套成法。知此,研究古人的皴法规律,为什么不能自己创造皴法呢?古人有蟹爪,我有虾须也。#素描#中国画#石鲁收藏
一 中国画造型问题的几个前题
(一) 重视基础教育是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要的是什么样的基础呢?看法是不同的。造型的各种要素归纳起来,包括光、色、线、体、面五方面。西洋素描的概念也不外如此。最早素描作为单色画,作为绘画的先行形式,为正式的绘画作手稿之用亦作为初学者练习的基本手段。学院出现以后,素描便成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练习。发展到契斯恰可夫,素描教学有了完整的体系,形成了油画的完整的基础教育。